波兰万万没想到,中国竟这么狠!关闭口岸想拿捏中国,却被反制! 2025 年9月,为配合欧盟相关安全部署,波兰临时关闭了与白俄罗斯接壤的马拉舍维奇等三个边境铁路口岸,这些口岸此前承担着约 40% 的中欧班列入境欧洲转运任务。 口岸关闭初期,超过 120 列载有电子产品、机械部件的中欧班列被迫滞留,部分货物面临交货周期延误风险,波兰国内依赖中国零部件的汽车组装厂也出现短期原料短缺。 中国的应对行动聚焦 “疏堵结合”,迅速启动备选方案。 中欧班列运营方第一时间调整路线,将原经波兰的货物转向立陶宛克莱佩达港、德国杜伊斯堡港等枢纽。 立陶宛口岸开通 “中欧班列快速通道”,海关查验时间从原来的 8 小时压缩至 3 小时,确保货物高效通关。 德国杜伊斯堡港则增加了集装箱堆场容量,专门预留区域用于中欧班列货物中转,短期内承接了原经波兰的 60% 转运量。 与此同时,中国与波兰的经贸沟通从未中断。 中国商务部派出工作组赴华沙,与波兰经济发展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展开磋商。 双方达成共识,在波兰境内选取索波特港作为临时补充枢纽,开通 “海铁联运” 新线路 —— 货物先经海运抵达索波特港,再通过铁路转运至波兰及欧洲其他国家。 这条线路虽比原陆运路线多 1-2 天,但通过优化调度,仍能满足大部分货物的时效需求,波兰汽车组装厂的原料供应也在一周内恢复正常。 企业层面的灵活调整让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凸显。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提前在匈牙利、德国设立海外仓库,将常用零部件储备前置,减少对单一运输路线的依赖。 某汽车零部件厂商负责人表示,通过海外仓调配,即便运输路线调整,对欧洲客户的交货周期也仅延长了 0.5 天,远低于行业预期。 这种 “分散布局” 策略,不仅化解了口岸关闭的影响,还为后续拓展欧洲市场奠定了基础。 中波贸易的互补性让双方更倾向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波兰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 320 亿欧元,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装备与波兰的农产品、汽车零部件形成稳定供需。 口岸关闭期间,波兰苹果出口商担心对华运输受阻,中国相关企业迅速协调,通过增加航空货运量,确保波兰苹果如期进入中国市场。 仅 2025 年 10 月,波兰对华苹果出口量就同比增长 15%,未受口岸问题影响。 更长远的合作规划在分歧化解中逐步落地。 中波双方约定共同升级波兰南部的卡托维兹物流园区,将其打造为中欧班列新的区域枢纽,园区内将建设保税仓库、跨境电商分拣中心,实现 “货物集散 + 加工 + 分销” 一体化服务。 中国物流企业还与波兰铁路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未来两年内开通 “中国 - 波兰直达班列”,绕开第三方边境口岸,直接连接中国重庆、成都与波兰卡托维兹,进一步提升运输稳定性。 如今,中欧班列的运输已恢复常态。经立陶宛、德国的线路日均通行量稳定在 18 列,索波特港的 “海铁联运” 线路每月运输货物超 5 万吨,波兰卡托维兹物流园区的升级工程也已启动基础建设。 波兰国内的汽车组装厂原料供应充足,中国消费者仍能买到新鲜的波兰苹果,双方贸易在短暂调整后重回增长轨道,2025 年第四季度中波双边贸易额同比提升 8%。 中国始终以维护互利共赢为目标,通过开辟新通道、深化沟通、升级合作设施,将口岸关闭的短期困境转化为优化供应链的契机。 这种不搞对抗、专注解决问题的态度,不仅稳定了中波经贸关系,也为国际合作中化解分歧提供了参考路径,正是最坚实的正能量。
波兰不听话,美国开始有点急了。波兰那边突然发了个公告,说跟白俄罗斯挨着的所有口
【14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