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子晒出13岁身高177大高个的儿子,每晚睡觉前必走的一个流程,那就是必须

玉龙吟风梦九霄 2025-09-23 17:43:37

山东,女子晒出13岁身高177大高个的儿子,每晚睡觉前必走的一个流程,那就是必须来妈妈卧室,一个劲的喊“妈... 妈.....”,如果不回应的话,就一直叫!你家有没有同款娃!网友:我以为就我家这样 全国统一吗? 视频发布于 9 月 19 日,画面里的少年穿着宽松家居服,肩膀宽阔,身形挺拔,站在妈妈卧室门口时,头顶已快碰到门框。 他先是探头往房间里望了望,没等到回应,便慢悠悠地开口喊 “妈”,尾音拖得稍长,带着不易察觉的试探。 见没有动静,他又抬高一点声音重复,一遍接一遍,直到妈妈应声 “哎,咋了”,才轻声答句 “没事”,转身回房钻进被窝。 孩子妈妈在配文里提到,这习惯已经持续两年,不管白天在学校多独立,睡前这声呼唤从没落下。 这条视频的评论区很快变成 “大型认亲现场”。 有家长留言,自家 14 岁、身高 170 的男孩,睡前总要以各种理由喊妈,一会儿问明天穿什么,一会儿说口渴,等妈妈过去又说没事,其实就是想听个回应。 另一位家长分享,儿子 12 岁,平时在学校是领队的小干部,回家睡前却必须让她坐在床边五分钟,哪怕不说话也能安心入睡。 更有人笑称,自家 20 岁的青年,离家上大学后还会每晚发消息喊 “妈”,仿佛不这样就少了点什么。 这些跨越年龄的相似行为,背后是成长阶段的情感需求。 13 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初期,身高体重快速增长,外形趋向成人,内心却仍依赖家庭的情感支撑。 他们白天要应对功课压力,处理同学关系,可能遇到被老师批评、考试失利等小挫折,这些情绪不会轻易表露,却会在夜晚独处时浮现。 睡前喊一声妈,不是真的需要帮助,而是确认妈妈就在身边,家的温暖没有缺席,这种确认能快速抚平一天的疲惫。 儿童心理学对这种现象有专门解读,属于 “分离 - 个体化” 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青少年在追求独立的同时,潜意识里仍需要通过固定仪式维系情感联结。中国家庭的教养模式更注重亲密互动,这种依恋表现得更为明显。 那些看似幼稚的呼唤,本质是亲子间无需言说的默契,是孩子对母亲信任的直接表达,也是母亲在家庭中情感价值的体现。 这些温暖的细节里,藏着时光的痕迹。 有网友回忆,自己小时候睡前要抱着妈妈的衣角,后来变成喊一声妈,上大学后改成发消息,工作后则是每晚视频里的问候。成长带走了具象的依赖,却留下了情感的惯性。 还有家长晒出对比图,左边是孩子 5 岁时拽着她衣角睡觉的模样,右边是 15 岁时站在门口喊妈的背影,身高差了近一米,那份依赖却始终没变。 越来越多家长加入分享,有人晒出孩子睡前要抱的旧玩偶,有人展示每晚必须听的故事录音,这些不同形式的 “睡前仪式”,本质都是对安全感的追寻。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这些短暂的互动成了家庭情感的粘合剂,让忙碌的日子多了份温暖的牵挂。 那些在夜晚回荡的 “妈”,从来不是不够独立的表现,而是成长中最柔软的底色。177 厘米的身高挡不住孩子气的依赖,就像时光带不走亲子间的联结。这些寻常日子里的细碎呼唤,串联起中国式家庭的温情,成为藏在岁月里的珍贵记忆,也是生活中最实在的正能量。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玉龙吟风梦九霄

玉龙吟风梦九霄

玉龙吟风梦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