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雁门关伏击战中,贺炳炎目睹了一名八路军新兵被个不足五尺的日本兵一刺刀捅倒,不由地怒火中烧,当即冲了上去,挡在那名日本兵面前,日本兵见来人只有左臂拎刀,右袖管空荡荡晃着,当场嗤笑出声,叫嚣着直奔贺炳炎,只听 “噗嗤” 一声,一个照面,贺炳炎就将对方砍倒在地。 1937 年 10 月 18 日的雁门关南,黑石头沟的空气都在发抖,乱石堆里满是厮杀的动静,日军的惨嚎混着刀枪碰撞的脆响,死死揪着人的耳朵。 日军运输队刚被 716 团炸得动弹不得,车上的敌人就纷纷跳下来顽抗,战士们二话不说,直接端起刺刀跟他们近身肉搏。 这一战意义非凡:既是八路军 120 师与日军的首次正面硬刚,更是独臂团长贺炳炎蓄势已久的复仇时刻。 “团长小心!” 一声惊呼穿透了硝烟。贺炳炎抬头一瞅,心猛地一揪,一名八路军新兵被个不足五尺的日本兵死死顶住,明晃晃的刺刀已经硬生生捅进了小腹,鲜血正顺着枪杆往下淌。 就这一眼,1935 年瓦屋塘战斗中失去右臂的贺炳炎,怒火 “噌” 地烧透了胸膛,空荡荡的右袖管随动作晃了晃,左手却把砍刀攥得指节发白,迈开步子就冲了上去。 日本兵瞅见冲过来的人右臂袖管空荡荡的,就靠左手拎着刀,嘴角 “唰” 地往下一撇,眼里、脸上全是藏不住的轻蔑。 他一把甩开牺牲的新兵,嗷嗷叫着挺枪直刺,好像收拾这么个 “残疾人” 根本不费劲儿。 可就在刺刀要戳到眼前的功夫,贺炳炎左脚猛地一蹬地,身子一拧躲开,左臂带着砍刀划出一道寒光,“噗嗤” 一声闷响,那轻敌的日本兵连哼都没来得及哼,就被劈倒在乱石堆里。 这一仗贺炳炎独臂上阵,亲手砍死了三个日军。当时的政委廖汉生在回忆录里也说得真切:“他挥刀的力道比双手齐全的战士还猛,日军见了又怕又恨。” 黑石头沟这地方,西边是悬崖、北边是陡坡,本就是贺炳炎特意挑的伏击圈,这会儿却成了白刃战的修罗场,块块石头上都沾着血。 两天前,贺炳炎带着营连干部勘察地形时就放了话:“这道沟就是鬼子的坟墓。” 等 100 多辆日军汽车钻进伏击圈,他一声令下,炮火 “轰轰” 地就炸瘫了首尾的车,把敌人死死困在了沟底。 可日军不肯投降,逼着八路军战士们跳下去拼刺刀,这反倒撞到了贺炳炎的强项上。 这位出了名 “不要命” 的孤胆英雄,早把独臂练成了厉害家伙。 打到正午的时候,战友见他左臂的旧伤口崩裂渗血,贺炳炎就往伤口里塞了把茅草,扭头又冲了上去。 最后两场伏击战打下来,战果着实亮眼:一共打死打伤日军 500 多人,击毁汽车 30 多辆,硬是把大同到忻口的补给线给死死掐断了。 战后国民政府的通令嘉奖、雁门关遗址碑上的记载、女儿贺北生说的 “打出了民族气节”,都在印证这场奇迹。 那被劈倒的日本兵到死都没琢磨明白:他们瞧不起的那只空袖管里,藏着中国人最硬的骨头;八路军虽说枪少炮缺,可对付侵略者的勇气,却能把他们彻底压垮。 如今黑石头沟的风还在呼呼刮,仿佛能听见当年那把砍刀划破空气的声响。 贺炳炎用独臂写下的道理,七十多年过去了依旧清清楚楚: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靠四肢齐全,而是在绝境里也不肯低头的那股子魂。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1937年雁门关伏击战中,贺炳炎目睹了一名八路军新兵被个不足五尺的日本兵一刺刀捅
春秋说史
2025-09-20 19:40:11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