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身兼四镇节度使后,李光弼对他说:“大唐一半精锐由你掌握,陛下怎么能安心呢?”,王忠嗣于是辞去河东、朔方节度使,但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地战火不息,朝廷一面要防突厥西来,一面又要压住西南吐蕃,就在这风头紧张的时刻,王忠嗣突然被任命为四镇节度使,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四大军镇,一半精锐尽归他手。 这在当时,几乎等同于握住了半壁江山的兵权,王忠嗣当时年不过四十,身材瘦削,眼神沉静,出身将门,却一向克己谨慎,他本就不是一个贪权之人,得了这般大任,反而忧心重重。 李光弼是他多年战友,两人曾在陇右共御吐蕃,知根知底,有一天,两人在河东军中议事,李光弼看了他一眼,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大唐一半精锐由你掌握,陛下怎么能安心呢?” 这句话像一瓢冷水,泼得王忠嗣心头一震,他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一直觉得自己忠心可表,皇帝应当知道,可李光弼一语点破,提醒他,不是你心里没鬼,就能让别人放心。 王忠嗣回去后,连夜上表,请辞河东、朔方两镇节度使之职,只保留河西、陇右,朝廷起初不肯答应,后来他坚持再三,才终于准了,有人说他这是自断羽翼,也有人说他这是避祸之举。 实际上,王忠嗣的性格,一直带着几分“知止而退”,他早年在陇右军中做副将,带兵严整,自律极高,吃饭从不多言,营中士卒犯了军纪,他只需一个眼神,没人敢再动。 可就是这样一个严谨的人,在辞去兵权后,仍是没逃过命运的捉弄。 事情出在他与宦官边令诚之间的矛盾,边令诚当时是玄宗身边的大红人,手握监军大权,直接对皇帝负责,他一向看王忠嗣不顺眼,觉得这人太有威望,不肯逢迎,早晚是个威胁。 王忠嗣也不愿与他打交道,军中事务从不让他插手,边令诚多次试探,他都冷处理,日子一久,边令诚心中积了怨,便开始在玄宗面前进谗,说王忠嗣有异心,调兵不报,图谋不轨。 当时朝廷风声已变,玄宗年老,疑心重,听了几次,也开始怀疑,有人劝王忠嗣进朝自辩,他却笑着摇头,说:“我一生无愧,何需辩解?” 这话虽硬气,也显出他对政治局势的迟钝,最终,朝廷命他调离河西,赴京述职,他知道这一走,多半便是再无归期。 果然,他刚到长安不久,就被以“擅作主张,妄动军兵”之罪削官罢职,软禁在家。 不久后,有说他郁郁而终,也有说他“饮药自尽”,史书未明言,只记载“卒,年四十七”,这个结局,来得太快,也太冷。 王忠嗣死后,边地将士痛哭流涕,有人偷偷在军营立了祠堂,刻了一句话:“将军不在,边地无人。” 几十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精锐早已不复当年,有人回忆起王忠嗣,说:“若王公在,安禄山不敢动”,这话未必全真,却足见他在军中的威望。 他不是没能力,也不是没机会,他的败退,只是因为他太清楚什么叫“功高震主”,却又太相信“忠心自明”,在那个权谋纷杂的年代,这样的信念,有时反而更危险。 主要参考资料:《旧唐书·王忠嗣传》、《新唐书·王忠嗣列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
王忠嗣身兼四镇节度使后,李光弼对他说:“大唐一半精锐由你掌握,陛下怎么能安心呢?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9 16:43:1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