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那次让步,中国把关税成本自己扛,结果美国立刻把清单从500亿加到200

经略简料 2025-08-25 11:25:23

2019年那次让步,中国把关税成本自己扛,结果美国立刻把清单从500亿加到2000亿,还把华为、中兴、中芯挨个拉黑。 信源:财经网 2019年以来的中美冲突,其核心并非关于贸易逆差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未来全球体系“规则制定权”的深度博弈。看似围绕关税的反复拉锯,实则掩盖了美国对中国产业升级的系统性阻击。 冲突的开端似乎充满了传统贸易谈判的色彩。中方曾主动展现出合作的姿态,试图通过让步来缓和紧张局势。为了平衡贸易,中方承诺采购价值12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并大规模扩大了美国农产品的进口,采购量直接翻倍。 在具体产业领域,中方也采取了实际行动。汽车进口关税从25%大幅降至15%,为美国车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金融业的大门被进一步推开,医疗器械的关税也得到削减。为了表示诚意,甚至连对美国猪肉的报复性关税也予以减免。 然而,这些让步并未换来对等的缓和,反而像是为对方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精确的坐标。每一次善意的释放,都迅速招致了更深层次的打击。这种模式清晰地表明,关税与采购清单只是一个表面工具。 美方的真正目标,是透过谈判过程,精确识别出中国“2025制造强国”规划中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当中国降低医疗器械关税时,美方却反手将关键的医疗设备零件关税提升至30%,精准扼制本土产业链的成长。 这种策略的运用,揭示了其真实意图并非追求简单的贸易平衡。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的科技霸权地位,意图将中国永久性地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加工环节。 随着冲突的深入,美国真正具备杀伤力的武器库被逐一揭开。关税只是序幕,而将全球经济架构转变为不对称的打击工具,才是其真正的优势所在。 首先是金融霸权。华尔街通过美元的发行与回流,周期性地收割全球优质资产。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定价权的掌控。中国光伏板产量占全球的80%,锂电池产量占70%,但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大宗工业品的期货定价权却由芝加哥或伦敦的交易所牢牢掌控。 这种局面导致了生产端付出巨大努力,而利润大头却被金融端收割的现象。一个iPhone的利润分配案例就直观地说明了这点:中国工人仅获得约8美元的报酬,而苹果公司则能获利150美元。 第二个武器是供应链节点的控制。通过对关键技术环节的垄断,美国可以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荷兰的阿斯麦公司被禁止向中芯国际出售先进的EUV光刻机,直接影响了其7纳米及以下工艺的研发进程。 同时,利用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代工领域的地位,切断了对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等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生产支持。谷歌则通过限制GMS服务,严重打击了华为手机的海外市场。这些做法,与历史上针对日本东芝和法国阿尔斯通的策略如出一辙。 第三个武器是技术标准的垄断。实体清单的本质,就是利用美国主导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体系,将特定企业排除在全球合作网络之外。被列入清单的企业,将难以获得含有美国技术的零部件、软件或服务,使其沦为技术孤岛。这个名单的规模从最初的几百家,迅速增至约1200家中国企业。 面对这种系统性的压力,中国的回应也超越了简单的“以牙还牙”。其长期策略,是致力于构建一套独立且具备吸引力的反制规则体系,从根本上瓦解对方的优势。 技术规则的重构是这一切的核心。只有掌握了自主可控的“硬通货”,才能摆脱被动。长江存储成功量产232层NAND芯片,直接导致三星固态硬盘价格大幅下降40%。 华为昇腾910B芯片的算力被认为超越了英伟达的A100。即便在制裁重压之下,华为依然能够生产出完全“去美化”的5G基站。这些技术突破的涟漪效应,甚至能直接传导至资本市场。当中芯国际传出7纳米产线开始处理晶圆的消息后,纳斯达克半导体指数单日应声下跌5%。 软件生态的建设同样关键。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在重重封锁中逆势生长,装机量已超过7亿台,为构建独立于安卓和iOS之外的第三极奠定了基础。 市场规则的重构,则是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引力场。传统的“市场换技术”逻辑被逆转。特斯拉为了顺利进入并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需要向宁德时代转让部分电池技术。波音公司为了保住巨额订单,也不得不向中国商飞开放关键的适航认证数据。 在区域层面,中国主导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试图建立一套以务实合作为导向的新型多边贸易规则。 金融规则的重构,则是在尝试撼动对方霸权的根基。通过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例如与沙特进行石油贸易、与巴西进行铁矿石贸易时使用本币,逐步削弱“美元-石油-芯片”这个霸权三角的稳定性。 回看这场漫长的博弈,胜负的关键已不在于关税清单上增减的数字,而在于谁能成功构建并推广一套更具韧性和吸引力的全球经济与技术运行规则。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