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正式向全球宣布,彻底翻脸了?外媒:张忠谋是“老狐狸” 信息来源:《台积电

经略简料 2025-08-25 10:24:13

台积电正式向全球宣布,彻底翻脸了?外媒:张忠谋是“老狐狸” 信息来源:《台积电“2纳米报价”震惊市场 才65%良率为何敢霸气开价?》——新浪财经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巨额投资,正呈现一幅矛盾的景象。超过650亿美元的承诺与项目启动后持续的财务亏损并存,这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但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商业误判,而是一场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布局。 台积电正在一个由经济成本、政治姿态和技术主权构成的天平上,谨慎地放置着每一个砝码,为自己寻找最有利的平衡点。深入剖析这三个维度的配重,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在多方博弈中,为求生存与发展而展现出的深层智慧。 美国工厂在财务规划上,更像一个被精确量化的“战略成本中心”。它的核心价值并非追求短期盈利,而是以一种可控的财务代价,去换取那些无法用金钱直接衡量的战略利益。 美国政府为此项目提供了66亿美元的直接补贴和5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然而,这笔巨款并没能完全覆盖高昂的运营开销。 到2025年第二季度前,该工厂的累计亏损已高达394亿新台币。公司也坦承,海外设厂每年会稀释集团3-4%的整体毛利率。这并非意外的投资失败,更像是一笔用补贴来对冲部分支出的“战略购买”。 亏损早在意料之中。张忠谋早年就曾因成本与文化差异搁置过赴美建厂的想法。如今的现实也印证了他当初的判断,亚利桑那工厂的建筑材料与人力成本,确实比台湾高出了50%。亏损本身,就是这项战略中一个被提前计算好的既定成本。 当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工厂终于实现64.47亿新台币的首次盈利时,这个数字在台积电当季3982.7亿新台币的总净利润中,占比甚至不足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积电的南京工厂持续稳定盈利,被内部称为“金鸡母”。 这清晰地表明,不同的海外工厂承担着全然不同的战略角色。美国工厂的价值,在于满足苹果、高通等核心客户分散风险的需求,以此维系紧密的商业捆绑和关键的市场准入资格。 在政治层面,台积电上演了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的公开姿态与实际行动。它在努力满足美国政治诉求的表象之下,始终牢牢掌握着项目的主动权和真实节奏。 创始人张忠谋的言论就展现出这种微妙的平衡。2022年,他在凤凰城工厂的仪式上,公开发表了“全球化几乎已死”的言论,甚至直言在美国重建芯片制造是“昂贵、浪费且徒劳的”。 然而,在另一些场合,他也曾表达过支持美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围堵的看法。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是在不同情境下对不同听众的精准信息传递。 项目的延期则更具深意。工厂原计划2024年投产,但在2023年7月,台积电正式宣布将时间推迟至2025年。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当地熟练劳动力短缺,以及先进设备安装过程的复杂性。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挑战,但同时也构成了一种可控的“软性抵抗”。在美国官员表达不满甚至引发国会听证会的压力下,台积电以“确保最终产品质量”为由,成功地放缓了核心技术与产能的转移速度。 台积电接受了美国补贴方案中的苛刻条款,包括分享超额利润、提交部分客户名单,乃至同意未来十年限制在中国大陆的产能扩张。 它摆出了服从的姿态,却通过项目延期和后续的技术路线调整等实际操作,将这些条款可能带来的实质性损害,控制在了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无论海外布局如何扩张,台积电始终将最尖端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视为不可转让的核心资产。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清晰的“技术代差”,它确保了自身在产业链中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公司的技术阶梯规划得非常明确。最先进的1.4纳米制程研发与生产基地,牢牢地扎根于台湾新竹。而美国工厂的技术路线图,则存在着明显的滞后。 其一厂在2025年量产的是4纳米制程,二厂计划到2028年或2029年才能量产2纳米制程。这种刻意制造的“技术时差”,保证了美国获得的永远是相对落后一代甚至两代的技术。 产能的绝对控制权是另一个关键。至今,全球超过61%的先进制程产能依然集中在台湾本土。这一数据有力地说明,台积电的产业根基从未动摇。 将美国建厂的举动放入其全球化布局中观察,这一策略会更加清晰。台积电同时在日本熊本和德国德累斯顿等地设厂。 日本工厂已经投产,专注于图像传感器等特定产品;德国工厂则计划于2024年动工,聚焦于28/22纳米和16/12纳米等成熟的特殊工艺。 这些布局进一步证明了“核心技术不出台湾”的根本原则,也让亚利桑那项目看起来更像一个为应对特定政治环境而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而非技术中心的战略转移。 张忠谋口中的“全球化已死”,或许正催生了台积电这种全新的企业生存范式。在后全球化时代,一个顶尖企业不再是纯粹的经济实体,它必须学会在多极博弈中,同时扮演精算师、沟通者和自身核心利益捍卫者的多重角色。 这种在夹缝中寻求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艺术,正是其最核心的智慧所在。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