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被中国拖垮!”唐湘龙大胆预测:我认为中国如果够聪明,中国的想法应该跟我一样,过去,都是美国把人家拖进去军备去竞赛,把你给拖垮,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强,二战的德国跟冷战后的俄罗斯都是这个结局! 信源:海峡导报 2024年,台湾评论员唐湘龙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预言:美国会被中国拖垮。他认为,如果中国的策略足够聪明,其方向应与他的判断一致。 这个观点挑战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因为在过去,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对手拖入军备竞赛,进而消耗并拖垮对方,一直是美国的经典战略。 历史似乎反复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成功。二战时期的德国,面对美国庞大的工业化能力,最终弹尽粮绝。冷战时期的苏联,其军费开支一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0%,沉重的负担最终导致了经济崩盘与国家解体。美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金融系统,构成了其拖垮对手的核心手段。 然而,唐湘龙指出,今天的中国既不是当年的德国,也非冷战时期的苏联。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更关键的是,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快速、低成本、大规模制造一切产品的能力。 这种强大的工业基础赋予了中国经济极强的韧性,使其能够承受剧烈的外部冲击。自2018年起,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意图提高中国商品价格,促使美国企业供应链回迁,从而振兴本土制造业。但中国的反击迅速而精准,对美国大豆、汽车等关键商品加征关税,直接冲击了美国的农业与工业腹地。 面对美国的关税壁垒,中国企业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开拓欧盟、东盟等其他国际市场,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来消化影响。同时,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曾被美国垄断的战略领域积极寻求自主研发,避免陷入技术被动的局面。 美国的贸易政策并未达成预期效果。供应链没有大规模回迁,中国的经济也未被削弱。相反,美国国内物价飞涨,民众生活成本激增。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曾预测,加征关税将导致美国不同收入家庭平均损失1300到5400美元,这表明关税的负担最终落到了美国消费者自己身上。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科技领域施压,试图阻碍其产业升级。这一举动反而刺激中国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决心摆脱对外技术的依赖。美国试图用拖垮德国和苏联的旧方法来对付中国,但明显失算了。中国没有按照美国的设想落入陷阱,反而是美国的关税举措反噬了自身经济。 在军事投入上,中美之间的差异更加凸显了战略的不同。2022年,美国军费超过8000亿美元,而中国的军费开支不到其三分之一。 尽管投入相对较少,中国却能够发展出同等甚至更强的战力,这背后是中国军事发展思路的转变。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不再是“靠数量凑热闹”,而是依靠技术突破实现“加减法”,即少花钱,打出实效。中国已经拥有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其飞行速度快、打击精准,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东风-21D“航母杀手”的射程超过1500公里,对美军航母构成了直接威胁。舰载鹰击-21导弹的速度超过5马赫,并已投入服役。 与中国军工体系的跳跃性进展相比,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问题开始暴露。其军工生产线有限,一架F-35战机的制造需要依赖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及众多外包厂商的协作。 更为致命的是,每架F-35需要使用400公斤稀土,而全球8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掌握在中国手中。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多次提及,中国正在发展“致盲”和“致聋”美军的能力,意图在战场上让美军看不见、听不到、反应慢,以此形成非对称优势。这种策略直指美军的核心作战体系。 兰德公司在2024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若与中国发生高强度冲突,美军可能面临“打不起、打不动、打不赢”的三重困境。西点军校出身的美国退役军官斯科特·哈尔也警告,如果美国执意与中国走军备竞赛的老路,很可能掉入中国设定的“资源陷阱”。 财政上的承受能力是另一个关键维度。中国军费开支占GDP的1.3%,尚有增长空间。而美国的军费开支已高达GDP的3.5%,接近“吃不消”的边缘。 在美国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领域资金普遍紧张的背景下,军费若再继续上涨,必将加剧其内部的社会压力。 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也面临挑战。它需要在欧洲、中东、印太等多个地区同时投入巨额资源来维持军事存在。 相比之下,中国没有全球驻军,不搞大规模外部干涉,而是将资源集中于亚太重点区域,稳步推进军力现代化。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显示出更强的战略耐力。 一个值得警惕的迹象是,2025年8月,美国对印度全线商品征收25%的关税,并威胁制裁印度采购俄罗斯能源。 这一举动,可能将印度这个“印太战略”的核心盟友,推向中俄阵营。这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已出现“空心化”的迹象。
中国实力到了什么地步?就这么说吧,美国现在最怕的事情,就是中国彻底翻脸。8月
【78评论】【2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