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适心脏病发作猝然离世,三年后,他的初恋情人韦莲司给遗孀江冬秀寄来了

历史追星者 2025-08-08 14:14:17

1962年,胡适心脏病发作猝然离世,三年后,他的初恋情人韦莲司给遗孀江冬秀寄来了一大包东西。江冬秀以为这是韦莲司羞辱她来了,不曾想,打开包裹后,她却感动得泪流满面。

2月24日,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挤满了穿中山装和旗袍的知识分子。

七十二岁的胡适站在会议厅中间,手里端着茶杯正和几位年轻学者说笑。

这个开过五次院士会议的老院长,今天显得格外精神,花白头发梳得一丝不乱,镜片后的眼睛亮得能照见人影。

谁也没想到这会是胡适在人世最后的热闹,下午六点半的酒会上,老先生刚说完"咱们搞学术的就得像竹竿子——直来直去",突然捂着胸口往后倒。

穿白大褂的医生冲上来做人工呼吸,茶盏果盘碰倒一地。等救护车鸣着笛赶到时,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已经没了气息。

医院走廊里,胡太太江冬秀扶着墙根发抖。

三天前老头子还跟她念叨:"等我退休了,咱们回绩溪老家种竹子去。"

谁能想到说走就走呢?大儿子胡祖望从美国赶回来,进门就冲着棺材磕头。

灵堂里白烛烧得哔剥响,照着八条遗嘱上工整的钢笔字:捐给北大图书馆的书要编号造册,乡下老宅留给侄子,还有一叠没拆封的洋文书信得烧了。

要说最稀奇的,是供桌上摆着张发黄的外国女人照片。

江冬秀把韦莲司的相片挨着丈夫遗像放,夜里守灵时总拿袖子擦相框玻璃。

这个裹小脚的女人识不得几个字,可心里跟明镜似的——老头子这辈子最挂念的,除了书房里那些书,就剩大西洋对岸那个蓝眼睛的洋小姐。

三年后开春,邮差送来个沉甸甸的包裹,江冬秀拆开油纸包,里头整整齐齐码着上百封信,邮戳从1914年排到1962年。

信纸有印康奈尔大学抬头的,有带着古巴咖啡渍的,最底下压着张短笺:"这些本该属于您。"

时间回到五十年前,1914年的纽约州,二十三岁的胡适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里急得抓耳挠腮。

他刚在《留学生月报》上发了几篇白话文,有个叫韦莲司的女生找上门来讨论。

这个芝加哥大学艺术系毕业的洋妞,顶着当时最时髦的波波头,开口就问:"胡先生觉得杜威先生的实用主义,能不能用来解释《诗经》里的男女之情?"

胡适惊得眼镜差点掉下来,他在老家订过娃娃亲,未婚妻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裹脚姑娘,哪见过这样敢独自租房、和男生谈哲学的"新女性"?

两人从柏拉图聊到达尔文,从纽约第五大道的画廊说到安徽绩溪的油菜花。韦莲司带他看抽象派画展,他教韦莲司用毛笔写"关关雎鸠"。

可胡适到底没迈过心里那道坎,1917年回国前夜,他在韦莲司公寓门口转了三圈,最后把订婚戒指戴回手上。

后来他在文章里写:"吾辈留学生,当以文化沟通为己任。"这话说得漂亮,可北平四合院里等着他的江冬秀不识字,更不懂什么实验主义。

往后的四十五年,太平洋上漂满了航空信。

胡适给韦莲司讲怎么在战乱中保护敦煌卷子,韦莲司回信说她在加勒比海考古发现了中国瓷片。

1949年胡适流亡美国,韦莲司偷偷变卖母亲留下的珠宝接济他。等到老头子回台湾当院长,两人书信里只剩下养生食谱和降压药方。

江冬秀这辈子最得意的事,是拿着菜刀逼胡适跟表妹曹诚英断了联系。

可对韦莲司,这个乡下妇人偏偏硬不起心肠。

也许是她见过胡适半夜对着洋信纸抹眼泪,也许是她发现老头子的西装内袋总藏着张旧照片。

总之当那包跨越大洋的书信摆在面前时,胡太太做了件谁都没想到的事——她把所有信件原封不动捐给了胡适纪念馆。

如今在台北胡适公园,游客们总爱在铜像前拍照。

没几个人知道,离铜像三百米的档案室里,锁着个檀木箱子。

里头整整齐齐码着的信纸上,钢笔字迹早已褪色,可当年写信人滴在纸上的泪痕还依稀可辨。这些信没写过半句情话,却比任何山盟海誓都来得长久。

0 阅读:0
历史追星者

历史追星者

历史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