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吴自良,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他做的事,实实在在撑起了中国的腰杆。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留下一句断言:没有我们,你们搞不出原子弹的“心脏”!这个“心脏”,就是“甲种分离膜”。 当时,这技术被美苏英三国死死攥在手里,视若最高机密。它的作用关乎生死,把天然铀中仅占0.7%、能造原子弹的铀235,从它的“双胞胎兄弟”铀238里精准分离出来。没有它,提炼武器级铀就是空谈,原子弹更是遥不可及的梦。 周总理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五六年内必须突破!”这副千钧重担,最终落在当时四十出头的上海冶金所副所长吴自良肩上。 面对国家召唤,他毫不犹豫放下自己筹备已久的研究,掷地有声:“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一支平均年龄三十岁的六十多人队伍迅速组建,对外代号“7支部”。实验室大楼四层直接封锁半层,家人问起,只能含糊其辞,具体内容?绝密! 没有图纸、没有资料、没有外援,一切从零开始。吴自良带着这群年轻人,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攻关。每天泡在实验室超过10小时,没有周末,更没有节假日。连续四年国庆,吴自良都在实验室度过。那是困难时期,窝头是常备干粮,荤腥是奢望。 一个细节令人动容:二机部领导检查时,发现实验室竟挂了个鸟笼,正要发火质问“搞绝密研究还敢养鸟?!”研究人员急忙解释:粉尘毒气太厉害,鸟儿要是突然不叫了,就是危险警报!领导听完,瞬间红了眼眶。 一千多个日夜的奋战,终于在1963年底迎来曙光。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甲种分离膜”宣告成功!性能测试结果令人振奋,超越了苏联产品!成本更是低得惊人,仅为当初黄金造价估算的1%。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戈壁滩上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腾空的蘑菇云里,跳动着吴自良团队的心血结晶。 功勋卓著,他却低调如尘。直到1983年,团队骨干邹世昌偶遇钱三强,才从这位老领导口中听到一句迟来二十年的肯定:“你们当年做的那个元件,真是好极了!”1999年,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那枚沉甸甸的金章,吴自良是上海唯一的获得者。 他怎么处理?把奖状复印几十份,分发给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金章呢?转身就交给了研究所保存。他常笑称自己是“链条人”:“八十岁前,我就是根链条,国家挂一个任务,我就完成一个。咱这链条,质量得保证!” 在他手下发论文,绝非易事。学生谢晓明的第一篇论文,被吴自良反复打磨数月,模型推倒重来,文稿改得面目全非。 学生当时心里难免嘀咕:老师也太较真了!十年后,在国际会议上,一位意大利专家激动地握住谢晓明的手,盛赞:“你那篇论文,太了不起了!”谢晓明这才深深体会到导师那份苛刻背后的深意。 更令人敬佩的是,学生张宏出于敬意,在论文上署了吴老的名字,老爷子坚决反对:“我没直接参与计算,名字不能挂!”硬是要求只在致谢里提一句。 晚年他转向高温超导研究,七十高龄依然冲锋在前。即使病重言语不清,学生来探视,他仍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念叨着要文献、要讨论、要继续实验。2008年5月,这根为国家绷紧了八十多年的“优质链条”,安然停止转动,享年91岁。 他倾尽一生智慧,击碎了封锁的铁幕;用钢铁般的脊梁,托举起国家的尊严。功成身退,深藏功名。吴自良,这个名字和他铸就的丰碑,值得我们献上最深的敬意和最响亮的赞颂。致敬,真正的民族脊梁! 权威信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19). 《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纪念“两弹一星”表彰20周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提起吴自良,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他做的事,实实在在撑起了中国的腰杆。1960年,
帝王心术
2025-07-29 13:41:1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