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武装彻底翻脸了! 7月28日胡塞武装放出狠话,不仅要全面升级海上封锁,甚至还是直接进入第四阶段:只要是和以色列港口有合作的航运公司,无论船在哪出产、挂的哪个国旗,都是成打击目标! 胡塞武装这次升级行动的导火索,是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持续军事行动。按照萨雷亚的说法,加沙正在经历“种族灭绝战争”,而胡塞武装的行动是“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的反击。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背后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自2015年沙特牵头的多国联军介入也门内战以来,胡塞武装虽然控制着也门北部和红海沿岸,但始终面临国际社会的制裁和军事压力。通过袭击红海船只,他们既能向以色列施压,又能转移国内矛盾,同时还能试探美国和欧洲的底线。尤其是在2025年3月美胡停火协议破裂后,胡塞武装急需重新确立自己在地区博弈中的存在感。 这场封锁行动对全球贸易的冲击堪称地震级。红海承担着全球12%的海上贸易量,每年有超过2万艘货轮通过曼德海峡,其中原油、液化天然气、汽车和电子产品是主要运输品类。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2月的数据,仅中德之间通过红海的贸易额就超过95亿美元,而整个欧洲对中东的能源进口有40%依赖这条航道。 胡塞武装的导弹射程覆盖红海北部至曼德海峡的关键区域,迫使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巨头立即宣布暂停所有经红海的航线,改道非洲好望角。这一绕行导致航程增加4000海里,运输时间延长7-10天,单艘集装箱船的燃油成本就增加30万美元以上。 最直接的连锁反应体现在保险市场。伦敦保赔协会数据显示,红海航区的战争险保费已经从0.1%飙升至3%,一艘价值5000万美元的货轮单次航行保费就超过150万美元。 更麻烦的是,国际海事组织(IMO)已经发布警告,称红海局势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尤其是欧洲的汽车制造业和亚洲的电子产业将面临零部件短缺危机。 2025年3月美胡停火期间,红海日均通行船只曾恢复到36艘,但此次升级后,通行量骤降至不足5艘,整个航道几乎陷入瘫痪。 胡塞武装这次玩的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狠招。虽然他们宣称打击目标仅限于与以色列相关的船只,但实际操作中根本无法精准区分。7月28日当天,一艘悬挂巴拿马国旗、载有乌克兰小麦的货轮在曼德海峡附近遭无人机袭击,船身严重受损。 船东紧急声明称该船从未停靠以色列港口,但胡塞武装发言人回应称“不排除误判可能”。这种无差别打击策略,实际上把所有途经红海的商船都置于危险境地,就连中立国家的人道主义救援船只也未能幸免——7月11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运粮船就曾在荷台达港外遭导弹袭击,导致23吨粮食沉入海底。 美国和欧洲的反应呈现出微妙的差异。白宫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召见也门驻美大使,要求胡塞武装“立即停止挑衅行为”,但并未像2025年3月那样直接发动空袭。 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胡塞武装在5月停火期间已经展示了反舰导弹的实战能力,曾迫使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后撤300海里;二是美国正忙于应对国内经济危机,特朗普政府不愿在中东开辟新战场。 相比之下,欧盟的反应更为激烈,7月22日刚刚对胡塞武装关联的石油走私网络实施新一轮制裁,冻结了价值2.3亿美元的资产。但这些制裁对胡塞武装的实际影响有限,因为他们通过阿联酋中间商建立的石油走私链条,每月仍能赚取1.2亿美元以上。 最头疼的还是那些依赖红海航线的发展中国家。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数据显示,7月最后一周的通行费收入同比下降67%,这对本就外汇短缺的埃及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商叫苦不迭,因为绕行好望角导致交货期延长,客户纷纷要求赔偿违约金。更讽刺的是,胡塞武装声称要“支持巴勒斯坦”,但他们的行动反而让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雪上加霜——原本通过埃及拉法口岸进入加沙的援助物资,现在因为红海封锁导致运输成本翻倍,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不得不削减30%的食品发放量。 胡塞武装这次升级行动,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赌博。他们赌的是美国不敢再次大规模介入也门内战,赌的是欧洲承受不起红海封锁的经济代价,赌的是国际社会最终会向以色列施压。从目前的局势看,这场赌局还在胶着状态。 7月28日当天,以色列对胡塞武装控制的荷台达港发动报复性空袭,摧毁了3处导弹发射阵地;而胡塞武装则回应称已向以色列海法港发射3枚“波斯湾”反舰导弹。双方你来我往之间,红海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对国际社会来说,这场危机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当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掠过红海水面时,全世界才意识到,一个地方武装组织的战术行动,竟然能撼动整个国际经济秩序。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危机的根源——巴勒斯坦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快报!快报!胡塞武装小霸王宣布了! 胡塞武装军事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刚放
【13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