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三钱”合影,是中国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影像。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三位

帝王心术 2025-07-28 09:42:55

这张“三钱”合影,是中国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影像。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三位同姓“钱”却各领风骚的科学巨匠,以“中国导弹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力学之父”的美誉,共同构筑起新中国科技崛起的根基,堪称国之柱石。 1956年,北京的春天带着希望的气息。中南海怀仁堂,一场关乎国家科技未来的重要会议正在进行。周恩来总理看着满座的科学家,目光落在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身上,亲切地称他们为“三钱”。这个原本随口的称呼,意外地成了中国科学界一个时代的象征。 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却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核武器的阴影笼罩在头顶,尖端技术被重重封锁。毛泽东主席那句“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号召,点燃了自力更生的决心。 在讨论原子能发展的关键时刻,钱三强以科学家的严谨和热忱,向国家领导人清晰地阐述了发展核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钱学森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仅数月,面对陈赓大将“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导弹”的急切询问,他斩钉截铁:“为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的,中国一样能!” 很快,这位世界顶尖的火箭专家,开始在清华园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们讲授《导弹概论》,他的学识和信心,为当时几乎空白的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强心针。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学习,展现了国家层面对尖端科技的迫切需求。 钱伟长的身影活跃在国际舞台。作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和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他带着凝聚心血的《弹性力学》研究成果,在布鲁塞尔的国际力学大会上自信地阐述薄板大挠度理论,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 这是新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上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然而,荣誉加身的他,心里最牵挂的是国内的人才培养。 回国后立刻创办力学研究班,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鼓励青年学子:“依靠别人终究靠不住,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历史印证了他的远见。1960年,苏联专家突然撤离,带走了所有技术资料。茫茫戈壁滩上,年轻的邓稼先从钱三强手中接过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重担。 钱三强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汇聚了一大批像王承书、于敏这样的顶尖人才。王承书放弃国外优渥条件,面对钱三强“可能需要长期隐姓埋名”的询问,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于敏在氢弹原理取得关键突破后,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机房。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三钱”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钱学森与钱伟长曾同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在加州理工学院共同钻研;钱伟长与钱三强在清华园是邻居,时常为学术问题深入探讨;而钱学森的航天事业与钱三强的核事业,最终在罗布泊那震惊世界的巨响中,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汇。 更令人称奇的是,三人追溯祖籍,竟都源于吴越钱氏,这份千年文脉的积淀,或许冥冥中注定了他们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使命。 时光流转,科学精神永存。2020年7月30日,“钱伟长星”命名仪式在上海大学举行。编号283279的小行星从此闪耀着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与早前命名的“钱学森星”、“钱三强星”在宇宙深处遥相呼应。 这仿佛是历史的回响,延续着六十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科学远征。回望1956年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时,“三钱”不过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 如今,他们的精神之光穿越时空,照亮着贵州深山的“中国天眼”,指引着文昌发射场的“长征五号”,也温暖着每一个在实验室里为梦想而坚守的夜晚。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再贫穷落后,也是我们自己的家;正因为她的落后,更需要我们去改变。 ——钱三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三钱”的1956》及科技日报《怀科学报国志 干惊天动地事》

0 阅读:0
帝王心术

帝王心术

古代皇帝的权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