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0岁女红军,昏倒在地主家门前,醒后抱出一婴儿:孩子就交给你了!

运赛过去 2025-07-27 16:16:44

1937年,20岁女红军,昏倒在地主家门前,醒后抱出一婴儿:孩子就交给你了! 1937年,战火纷飞的甘肃,20岁的红军女兵吴仲廉,怀抱刚出生的婴儿,孤身跋涉在冰天雪地里。她与部队失散,筋疲力尽,昏倒在地主王学文家门口。醒来后,她将孩子托付给陌生人,只留下一句:“孩子就交给你了!” 吴仲廉,1917年出生于甘肃一户贫农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茅草屋漏风漏雨,冬天只能烧柴取暖。她14岁丧父,挑起家庭重担,织布、种地,手上满是老茧。1937年,20岁的她听说红军招人,剪掉长发,穿上灰色军装,加入西路军。她个子小,力气不大,却从不喊累,背着沉重的物资翻山越岭,脚底磨出血泡也不吭声。她还负责宣传,深夜抄写传单,油灯下字迹歪斜但工整。战友们叫她“铁姑娘”,因为她总是冲在最前面,传递情报、运送粮食,啥活都干。 1937年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西路军在甘肃与马家军激战,吴仲廉随部队辗转作战。战乱年代,饥荒遍地,百姓流离失所。她怀着孩子,行动不便,但仍坚持随军作战。部队被冲散后,她独自带着刚出生的婴儿寻找队伍。孩子刚出生几天,裹在破旧棉布里,哭声微弱。她衣衫单薄,草鞋破烂,冻得嘴唇发紫。筋疲力尽下,她昏倒在临泽县一个地主家门口,怀里的孩子几乎没了声息。 王学文是临泽县民团大队长,30多岁,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他家境殷实,院落宽敞,泥墙斑驳,屋里炕头常年燃着柴火。他和妻子生过四个孩子,前三个都夭折,只剩一个两个月大的儿子。吴仲廉昏倒在他家门口时,他正在劈柴,听到婴儿哭声,赶紧出去查看。他把吴仲廉扛进屋,放在热炕上,妻子端来热水喂孩子。他发现吴仲廉怀里的婴儿冻得发抖,赶紧用棉被裹紧。 吴仲廉醒来后,确认孩子没事,松了一口气。她向王学文夫妇讲述自己的遭遇:部队被马家军冲散,她在废弃窑洞生下孩子,战友掩护她突围,但如今孤身一人。她知道带着孩子无法行军,孩子的哭声还可能暴露行踪。她恳求王学文收留孩子,掏出一块破布,上面写着孩子的名字“继曾”。王学文沉默片刻,点头答应,把孩子当亲生的一样养,承诺让他吃饱穿暖。 王学文说到做到,把王继曾养在家里,视如己出。他家虽有余粮,但战乱中物资紧缺,他常亲自下地干活,确保孩子有奶喝。妻子对继曾格外疼爱,每晚哄他入睡,喂奶从不偏心。村里人议论收养红军孩子可能惹麻烦,王学文以民团大队长身份压下流言,护住孩子。战局恶化,西路军损失惨重,吴仲廉的丈夫在战斗中牺牲,她被马家军逮捕,关进监狱。王学文听说后,带着继曾赶到监狱,塞银元给狱卒,获准探视。 监狱里,吴仲廉面容憔悴,手脚被铁链锁住。她看到继曾安然无恙,泪水滑落。王学文告诉她孩子一切都好,让她放心。一年后,王学文的亲生儿子因病夭折,全家悲痛,继曾成了他们的希望。妻子常抱着继曾,给他喂粥、缝衣,家里渐渐恢复生气。1949年,解放军进驻临泽,吴仲廉获释,第一时间寻找儿子。部队找到王学文家,说明来意。王学文夫妇泪流满面,继曾跪在养母脚边,哭着不愿离开。 吴仲廉拉起继曾,向王学文夫妇鞠躬致谢。王学文拍着继曾的肩,让他回到亲生母亲身边,说她为革命吃了太多苦。吴仲廉带继曾到浙江,教他读书识字。继曾成绩优秀,常提着糖果和布料回临泽看养父母,帮他们劈柴、晒谷。王学文一家后来生活艰难,吴仲廉得知后,接他们到浙江,帮王学文找了份仓库管理的工作。两家往来频繁,逢年过节聚在一起,吃饺子、聊家常,亲如一家。 这份战火中的亲情,跨越了生死离别,温暖了两家人。吴仲廉为革命舍小家为大家,忍痛托付孩子;王学文一家用善意守护了一个红军孩子的生命。

0 阅读:15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