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周总理与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进行了一次私下会晤,最终却因核试验问题而引出了毛主席那掷地有声的九字箴言。
这场会谈发生在中澳关系的转折点。二战前,澳大利亚经济严重依赖英国,充当着英国的资源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战争期间英澳联系中断,反而促进了澳大利亚本土产业的快速发展。50年代,澳大利亚羊毛贸易兴盛,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超过4%,经济进入快车道。昔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如今也坐上了“矿车”,60年代跻身发达国家行列,1969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十,工业产值逼近英国,1970年进口额位列世界第十三。
澳大利亚确立了科技立国战略,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但同时也形成了由四大财团掌控的寡头垄断局面,这为其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奉行亲美政策,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直到1972年惠特拉姆上任后,澳大利亚才迅速转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改革,同时承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
1973年,惠特拉姆访华,与周总理和毛主席进行了长达100分钟的会谈。耄耋之年的毛主席,在谈话中坦言自己身体抱恙,听力视力均有下降。 惠特拉姆向毛主席提出了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中国核试验的质疑。 毛主席却直接反问道:澳大利亚工党与共产党的理念究竟有何不同? 惠特拉姆解释说,工党主张渐进式社会主义,而共产党则推崇革命式的社会主义。 毛主席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看来你是达尔文主义者?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便是以那位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命名的吧?”
毛主席谈吐风趣,却又见解独到,惠特拉姆全神贯注地应对。会谈涉及历史、时局、亚洲局势、文学以及一些重要人物,惠特拉姆事后回忆说,毛主席展现出了深邃的智慧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尽管年事已高,毛主席依然精神矍铄,谈吐铿锵有力。面对惠特拉姆对中国核试验的反对,毛主席简洁有力地回应道:“这是必要的例行公事。” 他并未过多解释,因为在他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 当惠特拉姆提及核武器的破坏性时,毛主席则指出:“核武器并非决定性因素,人才是关键。” 谈话临近尾声,毛主席流露出几分感伤,谈到自己和周总理或许无法亲眼见证革命的最终胜利,并提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周总理则笑着宽慰道,毛主席只是膝盖有些风湿。这次会谈给惠特拉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多年后仍对毛主席的智慧赞叹不已。
正如1974年访华的英国前首相所言,毛主席对国际事务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使他能够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 参考:《毛泽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