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怒江大桥建成时,一个排长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时至今日,怒江大桥不允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7-11 10:12:53

1953年,怒江大桥建成时,一个排长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时至今日,怒江大桥不允许停车和拍照,全程有武警守卫,往来的车辆经过时都会鸣笛以示敬意。 主要信源:(新华网——没有终结的寻找——追寻川藏公路上的一位无名烈士;中国军网——通往雪域高原的“幸福路”) 怒江夹在几千米高的山缝里流,老一辈人都说这地方是“鬼见愁”。 两岸悬崖陡得连山羊都站不稳当,江水急得像烧开的水锅,哗啦啦的响声几里外都听得见。 自古以来两岸老百姓想串个门都怕掉水里喂了鱼。 早些年军阀打仗,谁也没本事在这条江上搭桥,老百姓只能靠藤条编的溜索过江,经常有人连人带东西被冲得没影儿。 等到新中国成立那会儿,政府决定要在这道天堑上架座真桥。 这桥可不光是为方便老百姓赶集串亲戚。 1953年那会儿,西藏和内地的通道就像被怒江拿刀劈断了似的。 当兵的送粮运药,老百姓买卖盐巴茶叶,全得看老天爷脸色过江。 中央下了死命令,要让汽车轮子能滚过怒江去。 可这种比登天还难的活儿,最后落在了解放军十八军战士们肩膀上。 这支队伍刚在昌都打完硬仗,背包都没解就开到了怒江边上。 搭桥的难处普通老百姓根本想不来。 战士们拿绳子绑着腰吊在半山腰打炮眼,风大得能把人吹得像荡秋千。 云南公路局的工程师拿着图纸直摇头,说这地方建桥是鸡蛋壳上雕花。 可当兵的有股倔劲儿,钢钎砸石头震得满手血泡,用纱布缠两层接着抡大锤。 三百多人挤在几顶漏雨的帐篷里,冬天呼气都结冰碴子。 最麻烦的是往对岸送钢索,十几个汉子扛着碗口粗的铁索往悬崖上爬,脚下就是翻白沫的江水。 有回绳子打滑,眼看整卷钢索要滚下山崖,七个战士硬是用脊梁骨顶住了上千斤的铁家伙。 桥墩子浇筑那会儿更吓人。 水泥浆得日夜不停浇灌,战士们三班倒站在木头架子上干活。 五月底有天夜里下暴雨,新兵小杨查看桥墩时脚底踩空,整个人噗通栽进没凝固的水泥里。 二十多人围着泥浆疯了一样捞人,可水泥像浆糊似的越搅越硬。 当连长的眼睁睁看着小战士只剩只手露在外面,最后连那只手也被泥浆吞没了。 天亮时桥墩凝得像块大石碑,全连对着江磕了三个响头又接着干活。 桥修了整一年零两个月,牺牲的战士光登记在册的就有三十七人。 通车那天汽车喇叭震得山响,连长老王却蹲在桥头抽旱烟。 他带的那个排,副排长带着战士炸山开路被埋了六个。 小杨浇在水泥墩子里。 还有七个病死的,整个排就剩他光杆司令。 第二天清早哨兵换岗时,看见王连长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对着桥墩端端正正敬礼,转身就跳进了黄滚滚的江水里。 老百姓后来都说,那江水连着地下河,王连长是找他的兵去了。 打那以后这座桥多了三条规矩:不让拍照摄像、不让停车观景、不让对着桥墩指指点点。 武警战士在桥头常年把着关卡,外乡人的手机都得装进信号屏蔽袋。 西南交通档案里写得明白,禁拍是为防着间谍搞测量,可当地老百姓心里透亮。 这是怕惊醒睡在桥墩里的那些魂灵。 现在新修的沪瑞高速用上了斜拉索技术,老桥只走军车和特别通行证的车,汽车轮子碾过水泥桥面时声音特别闷,像谁在桥肚子里叹气。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35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