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只杀了10多万青壮年,就导致匈奴一蹶不振了?这是因为汉军有个很“龌龊”的战术,那就是选择在每年春天进攻…… 主要信源:(《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人过日子主要靠两样东西,一个是养牲口,一个是抢东西。 牛羊马匹是他们的命根子,水草丰美的地方就是他们存身活命的本钱。 但就是这样经济结构简单的草原民族,却让汉高祖刘邦吃过苦头。 当年在白登山,刘邦让两万匈奴兵围困得水泄不通,整整饿瘦了一圈,被匈奴单于指着鼻子羞辱妻子也不敢吭声。 后来汉文帝汉景帝那会儿,汉朝国力不够强,只好年年给匈奴送钱送粮食送公主,还得忍气吞声看着他们隔三差五来边境打秋风。 到了汉武帝继位,情况才真正有了改变。 文帝景帝几十年攒下的家当,成了汉武帝整治匈奴的底气。 但是打仗这事真不容易。 汉武帝登基后第一次组织北伐,派出四路大军,结果三路吃了败仗,只有卫青打了个漂亮仗。 他带兵深入草原直接端了匈奴的老窝龙城,七百匈奴脑袋落地。 可卫青毕竟只有一个人,没法让整个战场局面好转。 为打通出路,几年间汉军损失惨重,文帝景帝攒下的钱袋子眼见要掏空。 长此以往,大汉没耗死匈奴,自己倒要先垮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汉武帝琢磨出个狠招。 打仗不能光盯着杀人多不多,得斩断匈奴活命的根儿! 元朔二年,卫青攻打河南(这里指黄河套地区,并非现今的河南),杀了三千匈奴兵,顺手卷走一百多万头牲口。 牛羊可是匈奴的活命本钱,就像汉朝老百姓没了庄稼地。 牲畜哪像庄稼年年能种,牛犊羊羔长成能用,至少得几年光景。 汉武帝眼睛亮了,他发现这个路子才是正招儿。 匈奴没了河套草原还能躲到阴山喘口气。 阴山也是好草场,水草肥美。 可汉武大帝能让他们缓过来吗? 卫青领兵立马来了个回马枪,突袭高阙塞,把盘踞阴山的右贤王部打得落花流水,又捞回来一百万头牲口。 匈奴人刚缓过神,汉朝的铁拳跟着又来了。 接连不断的猛攻下,阴山和河套彻底丢了。 这就好比汉朝老百姓被抢光了粮仓和大片良田。 匈奴人连最后像样的放牧场都没了。 汉武帝还不打算收手,他麾下有位和卫青一样厉害甚至更勇猛的年轻将领霍去病。 这位少年将军打出了让匈奴人胆寒的战绩。 他瞅准了祁连山与焉支山一带,那是匈奴最后一块富庶牧场,也是他们控制西域商道的命门。 霍去病挥师西进,连续发动河西两场大战。 汉家儿郎千里奔袭,硬是把祁连、焉支两座丰饶牧区揽入大汉治下。 匈奴人看着河西走廊彻底丢给汉军,心如刀绞,悲伤地传唱:失去焉支山,女孩们的胭脂无处寻。 丢了祁连山,牲口后代难安生。 所有好地方都被汉朝夺走,匈奴人只能退到贫瘠苦寒的北方啃沙子。 没了牲畜这个根基,吃饭都成问题,哪还供养得了兵马? 以往能跑到汉朝边地或者别处抢掠补缺的路子,也因为丢了河西走廊全被堵死。 仗打到这个份上,匈奴人只能最后一搏。 元狩四年那个夏天,草原上的空气像凝固了。 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千里北上,在无边无际的沙漠戈壁与匈奴主力展开决战。 匈奴左贤王的七万兵马在汉军铁流面前溃败。 霍去病更是气势如虹,一路穷追不舍打到狼居胥山,在匈奴祖先祭天的地方设坛祭天,向整个草原宣示大汉的胜利。 这场决战之后,匈奴元气大伤。 南边的王庭一个接一个废弃,单于只能带着残部向北逃命。 汉朝虽然赢了,却也是惨胜。 战争掏空了大汉几代皇帝的积蓄,民间也饱受战乱之苦。 汉朝和匈奴就像两个壮汉拼着命互殴,最后匈奴先倒下了,因为他底子薄,命根子被人家抄了。 汉武帝高明之处在于看准了命门。 匈奴人靠着牲口和水草活命,那就毁掉他们的草场,夺走他们的牛羊马匹。 这比杀多少兵卒都厉害。 几场关键的大仗下来,河南阴山的丰饶牧场,河西走廊的水草肥土,全成了汉朝国土。 没有了草场的匈奴如同断了根基的树,再强的武士也撑不起一个民族。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汉武帝在位时,他晚年派使者出访匈奴,李陵一见汉使就情绪激动地质问:“陛下为何要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