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国对缅北克钦军下通牒,避免全球稀土供应链出现断裂风险 其实,不是中国怕断供,而是中国在稀土产业链里的深度和广度,早就让全球的供应链节奏,跟中国绑在了一起。 缅甸的稀土矿,说是当地资源,实际从开采到运输的各个环节,几乎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矿区里的挖掘机、卡车,不少是从中国进口的;负责组织开采的团队里,懂技术、管流程的多是中国人; 连矿工的工资,不少都是用人民币结算,日常采购的物资里,从云南运过去的蔬菜、日用品占了大头。 这种深度介入,正是中国产业链向外延伸的结果——把开采环节就近放在资源产地,才能让后续的加工环节更高效。 这种高效在加工端体现得最明显。云南保山的新工厂离缅甸矿区只有130公里,矿区的原矿早上运出来,中午就能送进工厂的提纯车间。 这不是巧合,而是刻意的布局:近距离能最大限度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让原矿在最短时间内变成高纯度的稀土氧化物。 而这种提纯能力,正是中国在产业链里的核心优势——别的国家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这么高效、这么低成本。 比如美国的提纯工厂,同样的原矿,提纯纯度比中国低,成本却高得多,光环保和技术门槛就卡了不少年。 中国在加工环节的这种优势,直接决定了全球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缅甸的稀土矿挖出来,大多要运到中国加工,因为只有中国能快速把原矿变成可用的材料。 2024年缅甸内战导致边境封关,中国这边的稀土价格立刻涨了三成,这不是中国刻意抬价,而是供应链收紧后的正常反应。 紧接着,美国福特汽车的芝加哥工厂因为缺稀土停产了SUV,欧洲企业赶紧把库存从3个月加到6个月。 这些反应很直接,因为他们需要的中重稀土,80%得靠中国加工供应,尤其是美国军工领域,几乎绕不开中国的加工产能。 从2023年开始,中国就加强了对进口稀土矿的管理,不是为了限制谁,而是为了让整个链条更可控。 这两年还在升级稀土回收技术,废手机、旧电机里的稀土能提炼出来再利用,就算将来缅甸那边出问题,国内的回收体系也能顶上一部分。 反观缅甸,自己没有提纯技术,挖出来的原矿除了卖给中国加工,几乎没有别的出路——缺了中国的加工能力,这些原矿的价值根本释放不出来。 所以说,全球被稀土供应链牵着走,本质上是中国在从开采到加工、再到回收的全链条上,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
路透社曝光:“美国如何在中国‘禁令’下,仍能顺利买到中国稀土!”根据报道,
【9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