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想成为发达国家,就必须向日韩一样成为消费大国。”在上个月底的天津经济论坛会上,女专家金刻羽痛心疾首地呼吁全民消费、向日韩学习。她还表示,中国总是说自己科技、AI有多厉害,但除非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成为消费大国,否则永远富不起来。 金刻羽的说法,听上去确实有几分道理,但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日本和韩国当年能靠消费起飞,那是有前提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刚从战后废墟里爬起来,人口也就一亿多,国土小、市场集中。 那会儿美国给了不少订单,汽车、电子这些制造业赚得盆满钵满,企业敢搞终身雇佣制,员工工资年年涨,再加上日本政府把医保、教育这些保障,做得很扎实。 手里有钱,又没后顾之忧,自然敢花钱。那会儿日本家庭买彩电、冰箱、汽车跟换衣服似的,消费热潮就这么起来了。 但中国不一样,14亿人口,光一个省的人口就比日本全国还多,地区发展差异大,想让这么多人同时敢敞开消费,难度比日本当年大得多,哪能直接照搬? 再看韩国,它靠服务业拉动消费确实有成效,但背后的问题不少。现在韩国老百姓的平均负债率比日本还高,年轻人为了买个新款手机、名牌包,刷爆几张信用卡是常事。 这种“提前透支”的消费看着热闹,其实是把压力往后挪。而且韩国的消费市场基本被三星、现代这些大财阀攥着,小商家想活下去很难。 中国要是学这个,先不说老百姓愿不愿意背着债过日子,光是让少数企业垄断消费市场,就跟共同富裕的方向拧着来,肯定行不通。 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的外部环境和日韩当年没法比。日韩搞消费扩张时,全球经济正处在上升期,欧美市场敞开着,它们一边靠出口赚钱,一边拉动国内消费,两头都占着便宜。 可现在不一样了,全球市场早就饱和,欧美还在搞“去中国化”,咱们的出口压力越来越大。这时候要是把宝全压在消费上,万一出口掉下来,消费又顶不上,经济很容易出问题。 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完整、市场规模大,完全可以让消费和出口、制造业互相配合,而不是单靠消费一条腿走路。 还有关键的一点,老百姓不是不想消费,是没底气。去年全国居民储蓄多了15万亿,不是大家抠门,是因为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养老这几件事悬着,谁敢乱花?这些事没保障,大家肯定先想着存钱,哪敢消费? 所以说,想让消费真正活起来,得先解决“有钱花”和“敢花钱”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得让大家收入涨起来,不光是大城市白领,农民工、小商贩这些群体的收入也得跟着经济增长往上走; 另一方面得把保障做扎实,医保报销比例再提高点,养老钱能让老人体面生活,孩子上学少点额外支出。 这些事做好了,不用专家呼吁,大家自然会去消费——有人想买辆好车代步,有人想带着家人旅游,有人想报个班学个手艺,消费市场才能真的火起来。 中国这么大的体量,既不能丢了制造业和出口的根基,也得慢慢把消费培育起来,让两者互相托底。
脑子进水了印度外长说,印度要和美国一起对付东方大国,想从美国那里要划分领土,要
【5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