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信兄妹当年避难时,是洪森出手收留安置,这份恩情曾让两家关系紧密。可如今洪森突然翻脸,放出要揭他信老底的狠话,气焰嚣张。而他信始终一言不发,这份隐忍,倒让人想起春秋战国时的晋文公重耳。
当年重耳逃难途中,楚国曾对他有救命之恩。重耳感念这份情谊,向楚王许诺:若将来晋楚交战,晋军会先退避三舍(古时一舍为30里,三舍即90里),以此报答恩情。后来晋楚果然兵戎相见,重耳兑现承诺,下令晋军后退90里。这一退,既全了当年的道义,又在楚军追击时抓住战机,一举击溃对方,既守了信用,又赢了战争。
如今他信的沉默,或许正是在效法晋文公的“一诺万金”。面对曾有恩于己的人翻脸,他没有立刻针锋相对,既是念及过往收留之情,也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这种“退”不是软弱,而是把道义摆在前头——先尽过情分,再应对冲突,既占住了情理,也为自己留了余地。
毕竟,人际交往里,尤其是牵涉过往恩情的纠葛,逞一时口舌之快容易,难的是在恩怨交织中守住底线。他信此刻的不动声色,说不定正藏着类似重耳“退避三舍”的智慧:先把恩情还了,再谈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