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概从没料到,自己能活到89岁——爷爷康熙享年69岁,父亲雍正58岁离世,这份长寿在帝王中实属罕见。他一生最崇拜康熙,登基后便废除雍正新政,打压张廷玉、李卫等前朝重臣,全力恢复康熙旧制,连在位时长都想向祖父看齐。
25岁登基时,乾隆曾公开祷告:若能在位长久,绝不敢超过康熙的61年,满60年就主动退位。这誓言听着孝顺,实则他那时压根不信自己能活过85岁。可世事难料,到了1796年,85岁的乾隆已在位60年,精力依旧充沛,心里早就后悔了当年的承诺。
但君无戏言,极爱面子的乾隆不愿食言,只得禅位给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帝),自己当起太上皇。可他哪甘心彻底放权?竟玩起“传位不传玺”的花招——皇帝大印牢牢攥在手里,国家大事仍由他拍板,嘉庆不过是个顶着皇帝头衔的“打工人”,堪称古代版“退而不休”。
直到1799年2月7日,乾隆在乾清宫驾崩,葬于裕陵。嘉庆给了他“高宗”的庙号,这头衔耐人寻味——历史上另两位“高宗”是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前者依赖武则天,后者偏安江南,不知嘉庆用这个庙号时,是否藏着对父亲权欲的隐晦评价。
从誓言退位到耍手段留权,乾隆的晚年像一场精心维持的面子工程。他既想守住“不超祖父”的承诺,又放不下执掌60年的皇权,最终用“传位不传玺”的方式,在史册上留下一段“退而不休”的特殊记录。这份对权力的眷恋,也成了他漫长帝王生涯里,一道复杂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