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端起筷子,正准备享用那一盘胙肉时,骊姬突然拦住他。她眼神坚定地盯着那块肉,像是看见了什么不该存在的东西。她叫来宫犬,将肉抛出,一口咬下,狗还没咽完就口吐白沫,倒地抽搐。 晋献公一愣,放下筷子,命人拿肉去给臣下试毒,又一个倒地身亡。骊姬面无表情,只留一句:“太子申生进献的。”毒肉引爆宫廷地震,太子之位从此动荡,兄弟反目、忠臣覆灭,一场王国腥风血雨缓缓揭幕。 申生还在曲沃。他是正妻生的长子,按照礼制理应为晋国继承人。但骊姬不愿。她出身异族,擅长舞乐,以容貌和心机取宠,得宠之后唯一目标,就是让自己儿子奚齐当上太子。可奚齐年幼,难敌已成人的申生,于是骊姬开始设局。她先挑拨,让晋献公将申生派往边境名义镇守实则流放,再制造申生孝祭母亲的机会,把毒药藏进申生献回的祭肉中,推他入死地。 献公对申生不算狠。他曾犹豫过。但毒狗已死,臣下中毒身亡,骊姬还在耳边低语,太子疑点太多。他开始动杀心。太子申生得知事情败露,自觉百口莫辩,不愿反抗,不肯申辩,选择自缢而死。临死前,他写下一封信,只说“宁死不陷父于不仁”。一个太子,就这样从国家希望变成无名孤魂,死在政治斗争的迷局中。 事情没完。申生死后,献公一度欲立奚齐为继承人。骊姬满心欢喜,命人送子登基,谁知王国上下已对骊姬心怀不满。忠臣里克率先发难,当街刺杀奚齐,又闯入骊姬府邸,将骊姬与其妹妹卓子一并处死。骊姬布局多年,短短几日覆灭,毒肉换来的,是她和儿子性命。 朝中动荡未停。申生两位弟弟重耳和夷吾,先后逃亡邻国。晋国陷入无君状态,权臣相互倾轧,外敌趁虚而入,国内叛乱不断。整个晋国仿佛中了那盘毒肉的邪,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夷吾后来在秦国帮助下回国称王,是为晋惠公。但他心虚,对当年之事闭口不谈。重耳流亡十九年,走遍列国,最终在齐楚秦多国支持下归来称王,是为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重用贤臣,整顿国政,清洗旧臣,对兄弟恩怨只字未提,却将骊姬之乱封为“不可再谈”的禁忌。 从这场宫廷剧来看,毒并不在肉里,而在权力之争里。骊姬一个宠妃,为了儿子的王位,用尽手段。她明知献公重礼,也明知申生为人仁厚,正是抓住这一点,她一步步将人性利用到极致。狗死、臣亡、申生上吊,这些都在她计划之中。她不动刀,却杀人如麻。 可她也没赢。晋国上下,最终唾弃她。她用毒肉杀太子,自己却死于街头。儿子未登王位便尸骨无存,计划崩盘,名声遗臭。政治斗争里,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晋献公亲手逼死申生,却也目睹爱妃身亡,晚年郁郁寡欢。 历史记录骊姬,不过寥寥数笔,却在几本史书里都成了“祸水”。后人把她比作妲己、赵姬,都是红颜祸国的符号。但她远比这些符号复杂。她不是单纯的美色或妖妃,而是一个在男权体系中求存图强的女人。她不是只靠脸过活的宠妃,而是有手段、有胆识的政治操盘手。 但她也输了。她忽视了一个问题:君主可以宠你,却未必会在你撒毒时继续信你。政治斗争从来不是靠感情维系的。申生死了,她以为赢了,但她忘了王国不只献公一个人做主,还有臣子、有百姓、有子弟。王位从来不是只靠一盘肉换来的。 那块毒肉,在当年喂死了一条狗,也喂死了一个王国的希望。申生不只是太子,更是晋国礼制的承载者。他死了,整个国家进入政治内耗的低谷。直到十九年后,重耳归来,才让晋国重新站上历史高峰。但那个时候,宫里的骊姬、献公、奚齐早已成灰。只剩传说,在历史书的夹缝中流传。 晋国的毒肉风波,是春秋宫廷政治的一面镜子。骊姬不是唯一的操盘者,也不是最后的失败者。她只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权谋女性。她用毒肉杀人,也被这块肉反噬了一生。 历史终将过去,但那块毒肉的滋味,谁也忘不了。它代表的不只是死亡,更是那个时代对权力的疯狂渴望。骊姬走了,晋国也变了,留下的,是人心的深渊和政治的代价。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