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海南解放时,四野官兵登岛后,看着掩护接应的琼崖纵队战士们,官兵顿时愣在原地,2万多革命战士,很多人还穿着红军军装,全身破破烂烂的。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大陆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的压缩。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党依旧在顽强抵抗,建国后,未被歼灭的残兵败将退回到了海南岛。 第四野战军官兵,准备迎接解放海南的最后一战。 然而,当他们上岸后,看到的身影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这些人的身上竟然穿着,褪色泛白满是补丁的二十多年前红军时代的灰色粗布军装! 那么,琼崖纵队二十三年在这座孤岛上都经历什么呢?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海南岛,中共琼崖特委于腥风血雨中点燃星火,创建了琼崖工农革命军。 这支队伍从诞生之初,便注定了他们只能自力更生的悲壮。 远离中央苏区,隔着波涛汹涌的琼州海峡,他们几乎断绝了与上级的稳定联系,更何况物资补给呢? 早期领导人杨善集、王文明等相继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仅存的百余名战士在冯白驹等人带领下,退入母瑞山原始丛林深处。 那是真正的绝境。 没有粮食,他们挖野菜、剥树皮、嚼草根,饿得眼冒金星。 没有盐巴,就舔舐岩石上的苦涩苔藓。 没有药品,用草木灰止血,芭蕉叶包扎伤口。 蚊虫肆虐,瘴疠横行,疾病如同无形的镰刀,收割着虚弱的生命。 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唯有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然而,正是这星星之火,在五指山中顽强燃烧,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 1939年2月,日军的铁蹄踏上了海南岛。 国民党守军一触即溃,大片国土沦丧。 琼崖纵队挺身而出,成为海南抗日的中流砥柱。 在潭口渡口,他们用土枪土炮、自制炸药和地雷,以血肉之躯迟滞日军的装甲部队,掩护群众转移。 在弹药极度匮乏的时期,所有战士们都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每一颗子弹,甚至捡拾敌人遗弃的弹壳,用简陋工具复装火药,循环使用。 机枪弹带磨损严重,他们就在里面塞入削好的竹片防止卡壳。 衣服破了又破,补丁摞着补丁,布料用光了,就把帐篷、米袋甚至缴获的日军帆布裁剪下来缝补。 1942年,日军对海南实施严密封锁,琼崖纵队与外界彻底失联。 日伪军重兵围困五指山根据地,三千敌军封锁山口,企图困死这支不屈的力量。 伤员们躲进潮湿阴暗的山洞,靠野菜野果充饥。 没有外援,没有退路,每一次战斗都是背水一战。 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黎村苗寨的群众成了琼崖纵队最坚实的后盾。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送来珍贵的粮食和盐巴。 在深夜里传递情报,甚至将家中仅有的口粮省下,偷偷送到部队驻地。 琼崖纵队的血脉,正是靠着群众一袋米、一把盐、一颗心的滋养,才得以延续。 抗战胜利的曙光并未带来和平。 1945年,国民党第46军登陆海南,扬言“三个月肃清琼崖共匪”。 琼崖纵队再次面临生死考验。 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强敌,冯白驹指挥部队避敌锋芒,深入五指山腹地,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群众的掩护,展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 他们神出鬼没,炸毁敌人刚修好的碉堡,截获运输的军粮。 利用阴雨天气或夜色掩护,突袭敌军据点,打了就跑。 三年的艰苦卓绝反“清剿”斗争,琼崖纵队不仅未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从抗战胜利时的七千余人,发展到1950年初的两万余人,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当1949年大陆基本解放,五星红旗插遍神州大地时,海南岛仍盘踞着十万国民党残兵,由名将薛岳坐镇,苦心经营“伯陵防线”,妄图负隅顽抗。 此时,琼崖纵队的使命,从孤军奋战转向了迎接大军、解放全岛的关键任务。 副司令员符振中乔装渔民,奇迹般偷渡琼州海峡,将珍贵的海南敌军布防图送到雷州半岛的四野指挥部。 全岛人民在琼崖纵队组织下,为迎接解放做着最后的准备。 1950年4月16日,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打响。 琼崖纵队全力接应,第三纵队的战士们,顶着敌军的炮火,前仆后继地炸毁了海岸线上阻挡登陆的碉堡和障碍物,为主力部队开辟了宝贵的登陆场。 当四野官兵迎着枪林弹雨,淌着海水登上这片沙滩时,他们见到的那群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琼崖纵队战友。 他们带来了省吃俭用积攒半年的粮食,支起大锅,熬好了热气腾腾的米粥。 然而,当琼崖纵队的老兵们端起饭碗时,许多人却习惯性地、近乎本能地,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抓出一把晒干的野菜,撒进碗中搅拌。 这个细微的动作,无声地诉说着二十三年艰苦卓绝的生存烙印。 没有欢呼,没有口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肃穆与沉重。 这一刻,胜利的喜悦与历史的沧桑交织,新生的力量与坚守的传奇汇流。 主要信源:(南海网——海南解放70周年纪念特刊 | 见证瞬间·影像:琼纵襄助,天涯热土迎大军)
1951年11月9日,西南军区军法处判处了原国军参加远征军抗日将领、后起义投诚的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