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意识到,当中国成为了“工业克苏鲁”,已经改写了世界武器发展历史,总师轻描淡写“像造手机一样造战斗机”,这句话对西方世界来说是多么强大的碾压。 这股力量的根源是中国工业的全面系统化,现在国内不只是会造飞机,而且能掌控飞机上几乎每一个关键零件,甚至许多材料、工艺,也都实现自主供应,不怕被别人卡住脖子,雷达、发动机、火控、航电到导弹接口,全都能一条龙推进。 工厂流水线越来越智能化,有些战斗机的生产甚至半自动化,批量出货,跟过去那种靠工匠手工装配的年代完全不一样。 在武器平台设计思路上,中国这些年也越来越讲究“全局观”,老式空战比拼谁爬升快、谁机头轻、谁能载弹多,但如今战机成了一种高度集成的火力平台,核心比拼是传感器、数据链、雷达、武器挂载和电子战等各项能力是否均衡,没有哪一项是软肋。 歼-10CE、歼-16、歼-15T这些新一代战机,机体设计时就预留了很大的升级空间,能带更大的雷达,更强的电源,各类吊舱和重型导弹一应俱全,不像有的西方机型,硬件平台一旦定型,后期只能小修小补,早早就被技术发展甩在后面。 这股平台化的思想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中国战机能在保持持续升级的同时实现全任务覆盖,就拿歼-16和歼-15T这种重型战机来说,大机体带来的不只是弹药数多,而是可挂载种类更丰富。 各种远程导弹、大型电子战吊舱、对地打击武器、甚至加油和侦察模块,几乎没有不能组合的,只要软硬件持续升级,未来对手用再多花样也很难找到真正的破绽。 曾有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引以为傲的战机比如阵风,被外界捧为“魔鬼六边形”,各种表格数据几乎没有短板,它机身不大,能带将近9吨弹药、外挂点多、多用途,雷达反射又小,是传统非隐身机中的佼佼者。 可这些优势到了现代高烈度对抗中,反而变成另一种负担,阵风因为机头尺寸限制,雷达口径偏小,就算电子设备努力堆上去,能探测、锁定的距离终归受限。 一旦和装备大口径雷达、大推力发动机的新式东风正面对抗,这样的短板就会被无限放大,原本被媒体包装出来的光环,也会在对抗中逐渐褪色。 最核心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火力效能,谁能更早发现目标,谁先锁定、谁先发射高性能导弹,谁就更可能决定空中战斗的走向。 中国自研的新型远程空空导弹,比如霹雳-15系列,靠着先进动力和雷达制导,大幅提高实战中的击杀概率,就算在十年前的导弹基础上,配合国内自研的雷达和电子链路,歼-10CE这种中型战斗机也能对西方高端机型打出绝对优势。 如果这类中型平台已经能发挥这样威力,更不用说歼-16、歼-15T这些航电和武器挂载性能全面爆表的重型机,它们一轮齐射远程导弹,对手根本抵挡不住,中国的导弹型号迭代极快,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会有新改进,火力科技进步的速率让外界难以赶上。 现代作战不再是只比某一项极限性能,平台的体系化、更高的承载、柔性挂载能力和快速电子升级,使得每一架国产新锐战机都成了可持续进化的多面手。 西方那种“好钢用在刀刃上”、靠一两个技术亮点立足的老路,在新体系面前逐步显得力不从心,尤其美欧很多国家的军机升级受供应链和电子分包商制约,上下游配合慢,平台服役二三十年期间,武器和电子战系统升级总比不上国产飞机来的直接和高效。 如今战斗机的本质,已经从单纯对空格斗,转变为覆盖多种任务的高度集成火力中心,只要国产平台底子够扎实,搭配最新的电子设备和导弹系统,基本能兼顾各类高强度作战。 未来无人智慧协同、智能弹药和数据一体化作战等技术还在不断推进,这就是中国“工业克苏鲁”让外界感到巨大压迫感的根源——不是哪一项技术单点爆破,而是全链条、自适应升级、持续优化平台的体系能力。 信息来源:光明网《“中国要像造手机一样造战斗机!”》
南亚暗战曝光:巴铁用手机塔当武器,印度战机成了“睁眼瞎”当全世界盯着印巴边境的
【14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