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架客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飞机漏油并发出警报,机长认为是传感器故障没有理会,直到两个引擎都熄火才明白燃油漏光了!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1600公里,机长创造了大型客机滑翔记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1年8月23日晚上,加拿大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一架空中客车A330型客机搭载着293名乘客和13名机组人员,准备飞往葡萄牙里斯本,这趟航班编号为越洋航空236号。 飞机当时载有接近47吨燃油,加上备用燃料,总量足够完成横跨大西洋的航程,飞机起飞后一路平稳,在约39000英尺的高度巡航,乘客多数已经入睡,机组也在按照日常程序监控各项飞行指标。 凌晨时分,驾驶舱内的警示系统发出燃油温度和压力异常的信号,机组查看仪表,发现右侧引擎油温偏低,油压偏高。 这种情况在之前的航班中出现过几次,当时都被判定为传感器故障,最终也未造成影响,这一次,机长和副驾驶判断同样是技术误报,继续按照飞行计划前进,没有立即采取规避措施。 飞机继续前行,过了大约一小时后,系统发出了燃油不平衡的警告,左翼和右翼油箱的燃料数量出现显著差距。 副驾驶参考飞行手册中的处理方式,打开了两侧油箱之间的燃油平衡阀,试图通过泵送平衡两侧油量,在操作过程中,燃油从左侧油箱输送到右侧,目标是保持机体的平衡。 虽然从控制面板上看不出异常,但实际情况是,右侧引擎处的燃油管道已经破裂,燃油正通过破裂处持续泄漏到空中。 机组当时没有意识到泄漏问题正在加剧,燃油以远高于正常速度流失,此时飞机位于大西洋上空,距离最近的备降机场——葡萄牙亚速尔群岛拉日什空军基地还有大约160公里,飞机继续飞行,油量迅速下降。 世界标准时间早上6点13分,飞机右侧的第二引擎停止运转,燃油耗尽,飞机下降高度,从39000英尺降至34000英尺,此时机长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决定转向拉日什空军基地。 13分钟后,左侧引擎也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电子系统也因电源中断而短时瘫痪,绝大部分仪表停止工作,整架客机此刻变成了一架滑翔机,在万米高空向地面缓缓下降。 机长迅速接手操控飞机,他曾有滑翔机飞行经验,对滑翔比计算有一定了解,空中客车A330的滑翔比约为1:19,也就是说每下降1米,可以前进19米。 以目前的飞行高度和滑翔距离推算,理论上可以滑翔约170公里,拉日什基地距离在这一范围之内,但条件极为紧迫,飞机必须维持稳定的姿态和速度,避免提前失速或偏离航向。 紧急发电装置启动,部分关键仪表重新获得供电,副驾驶协助监控高度与飞行姿态,机长依靠飞行经验持续修正下滑路径。 为了节省能量,飞机关闭了所有非必要电力系统,仅保留基础操作和通信功能,每一次调整都伴随着严格的计算,力求以最佳角度和速度接近目的地。 飞行过程中,飞机穿越云层,最终在远处看见了拉日什机场的轮廓,此时飞机距地面尚有13000英尺,但速度远高于标准着陆速度,没有动力的飞机无法正常减速,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完成高度和速度的双重控制。 在最后阶段,飞机进入跑道航向,起落架已提前放下,飞机在高速状态下贴近跑道,由于速度过快,飞机无法像正常降落那样缓缓着陆,机长采取了紧急盘旋和滑翔路径调整,将高度逐步降低至合适的着陆点。 世界标准时间早上6点46分,飞机以高于正常的速度着陆在拉日什机场33号跑道上,由于冲击力过大,十个起落架轮胎中有八个爆裂,刹车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刹车盘温度迅速升高。 最终,飞机在跑道上滑行超过2000米后完全停稳,30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共有18人受伤,绝大多数为轻伤,无人死亡。 此次事故也暴露出航空操作手册在应对罕见故障时存在的局限,虽然机组未能及时识别问题源头,但后期应对反应迅速,滑翔操作精确,飞机最终安全降落,避免了大规模人员伤亡。 事发后,航空主管部门针对类似机型的燃油操作流程进行了修订,新的适航指令要求,在执行燃油平衡操作前必须先排除泄漏可能,并加强对燃油系统异常的监测程序。 同时,国际航空组织将无动力滑翔控制列入飞行员培训课程,飞行员的冷静与操作能力获得国际认可,机长与副驾驶因出色的处置表现获得表彰。 此次飞行也创造了大型客机最长滑翔距离的记录,成为航空历史上的一次典型案例,提醒所有从业者:每一次故障警报都可能是致命征兆,每一个决定都需要以最大审慎做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快懂百科——越洋航空236号班机事故
2001年,一架客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飞机漏油并发出警报,机长认为是传感器
如梦菲记
2025-07-09 14:24:13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