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战英雄何学高被两名越军死死抱住,千钧一发之际,何学高为了不当俘虏,奋力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想要和敌人同归于尽,随着一声巨响,两名越军被炸的粉身碎骨,而何学高奇迹的活了下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2月19日凌晨,中越边境,战火正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2师365团奉命对越军防线进行攻击,目标是朔江方向的坂洋高地。 天还未亮,寒风中,5连战士们匍匐在泥土与荆棘之间,悄无声息地向目标推进,连日激战,战士们衣衫破旧、脸色苍白,体力几近耗尽,却没有一人退缩。 在这支队伍里,有一位个子不高的战士,叫何学高,他是湖南常德人,当时年仅23岁,担任五班的战斗组长,进攻开始前,他已经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每一个小时都在敌人的炮火威胁下渡过,神经绷得紧紧的,山地作战环境极其恶劣,树木稀疏,开阔地多,敌人占据制高点,部署火力点层层封锁。 天色微明,战斗打响,高地上的越军突然开火,火舌从掩体中喷出,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泼洒下来,5连在前沿受阻,无法前进,正面攻击受阻,连长命令从侧翼的沟底渗透穿插,几名小组分头迂回接近敌人。 何学高带着小组快速前进,翻越沟壑,攀爬斜坡,他知道,只有接近敌人,才能用手榴弹完成突击,他身上挂着几枚67式木柄手榴弹,这是步兵近战时最常用的武器。 小组突破第一道封锁线,顺着一条狭窄的山沟向高地逼近,离敌人堑壕已不足三十米,何学高继续向前推进,在靠近主峰的过程中,遭遇敌人高射机枪的扫射。 这挺机枪控制了整个坡道,如果不处理掉,部队将无从突进,他趴在地面上,屏住呼吸,缓慢地挪动身体,利用弹坑与岩石遮掩,向敌方火力点靠拢。 终于,他摸到了距离敌机枪手约十米的距离,他取下一枚手榴弹,拔出引信,准备起身投掷,正当他起身之际,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敌人察觉到了他的靠近,两名越军突然放下机枪,从左右两个方向扑过来,他的手臂被牢牢抱住,身子被其中一人死死箍住,另一人猛地伸手去抢他握在手里的手榴弹,两人配合默契,动作迅猛。 何学高被压制住,手脚几乎无法动弹,他身体瘦小,只有一米五八高,此刻在两个敌人的胳膊与膝盖间扭动着,尽可能保住手里的那枚手榴弹。 他明白,这里不是谈生还的时候,自己如果倒下,不仅意味着失败,也可能泄露部队渗透的方向,他咬紧牙关,在敌人混乱的拉扯中,用尽最后的力气拉响了手榴弹的拉环。 爆炸声随即响起,火光在高地下的山坡炸开,震荡波掀翻了松软的地面,两名越军当场被炸得尸骨无存。 浓烟散去时,何学高的身体倒在原地,手臂血肉模糊,脸上被碎片划开数道深口,他的右手腕部和左手食指被炸断,鲜血顺着指缝流入泥土中。 战友们冲上阵地,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医护人员随即赶来,将他抬上担架,在烟尘中穿过战线。 他一路昏迷,后送到后方野战医院抢救,经过紧急手术,他的右手从腕部被迫切除,左手中指接回后无法弯曲,从那以后,他留下终生残疾。 这次战斗的胜利,为部队攻下主峰提供了关键时机,中央军委在战后授予何学高“战斗英雄”的称号。 这不是夸耀的勋章,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见证,他没选择当俘虏,也没有放弃投弹的机会,他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在选择面前,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战友的生存空间。 何学高在战后并没有退役,部队考虑到他的经历和坚强意志,让他继续服役,他担任连指导员,把自己的经验和精神传授给年轻战士。 1984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湖南常德,在鼎城区军休所安置修养,身体虽然受伤,但精神始终昂扬,他从未炫耀自己的过往,也从未因伤痛沉沦。 他的故事曾被战地记者记录,但从未喧闹,他不是为了被铭记而战斗,而是为了完成一名普通士兵的职责。 他没喊出豪言壮语,只在生死之间,做了一个决定——那颗手榴弹不是他与敌人的同归于尽,而是他对国家与战友最后的交代。 在那场战争中,无数战士和他一样,把命悬在前线,用血肉之躯对抗枪林弹雨。 今天回望那段历史,不是为了歌颂死亡,而是为了记住那些在生死边缘坚持到底的身影,何学高的幸存,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普通士兵最朴素的信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鼎城区人武部慰问战斗英雄、自闭症儿童——鼎城区人民政府
1979年,越战英雄何学高被两名越军死死抱住,千钧一发之际,何学高为了不当俘虏,
如梦菲记
2025-07-09 15:24: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