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位中国摄影博士在英国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公墓拍摄写生时,意外发现了五座中国人墓碑,三座倒塌,两座歪斜,杂草覆盖,风雨侵蚀。这些墓碑并不显眼,但上面的文字却震撼了他——这里安葬的是清朝北洋水师的五位水兵,均来自中国。 那些碑文刻着水兵姓名、籍贯,甚至明确提到了他们是“赴英接舰殉职”的壮烈经历。读到这些,他不禁肃然起敬。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得做点什么。 墓碑的发现迅速传到国内。一些历史学者注意到这些水兵的身份背景——他们分别叫袁培福、顾世忠、连金源、陈成魁和陈受富,是晚清派往英国接收“扬威”、“致远”、“靖远”等军舰的北洋水师成员。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先后派出数批水兵赴英参与舰只交接与航行训练,但由于水土不服、劳累过度等原因,部分人员病故,不得不就地安葬于纽卡斯尔。 这些人本应回国,光荣归队,继续保家卫国,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他们的尸骨无法回归祖国,名字也逐渐被尘封。唯一能证明他们存在的,是这五座简陋却沉甸甸的墓碑。百年来,它们默默伫立,从未被提起,直到这位年轻留学生无意中将它们重新带入国人视野。 事件曝光后,引发海内外巨大反响。大量媒体报道将视角投向这座公墓,一时间“百年北洋水师墓碑”成为网络热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一时间发起修缮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启动国内首个海外文物众筹保护项目。该基金会与英国纽卡斯尔市政、华人企业家协会等多方合作,历时三年,终于完成对墓碑的修复工作。2019年6月,中国驻英大使马辉及中英多位代表前往墓地举行了纪念仪式,为五位先烈献上花圈,并举行简短祭典。 不仅如此,修缮完成后,每逢海军纪念日,海外华人都会自发前来致敬。一些英国高校还将这五座墓碑列入文化遗产研究对象。学者们撰文指出,这不仅是一次跨国文物修复,更是中国现代海军早期发展历史的见证。北洋水师虽在后期被诟病,但最初的这些普通水兵,却确确实实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试图拥抱现代化的努力与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11年,北洋水师名将程璧光出访英国时,也曾专程拜访这五座墓碑,并主持过一次修缮。他在墓前行礼,为故人正名。这说明清末时期,北洋水师内部并未忘记这几位远征英伦的战友。而百余年后,另一位中国人,无意间续写了这段跨越时空的尊重与纪念。 这件事之所以让人动容,不只是因为发现了五块石碑,而是通过这些石碑,我们重新看到了曾被忽略的一群人。他们不是将军,不是统帅,只是普通水兵,来自中国沿海偏僻渔村,甚至未必识字,却勇敢远行,为国家接舰,异乡病殁,却未被遗忘。 百年前他们横渡重洋,百年后有人俯身除草、修整石碑。这种跨时空的敬意,恰恰是民族记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在国家变迁、战争轮替、时代更迭的风雨中,一块墓碑能保留下来的,不仅是姓名,更是一段故事、一种精神。 如今这五座墓碑已经整修如新,碑文重新拓印,周围环境也得到妥善维护。中国驻英大使馆还表示将与英方持续合作,对包括这类早期华人墓地在内的文化遗产进行长期保护。这不仅是对水兵个人的尊敬,更代表中国在全球文化话语体系中正在争取的一种主动发声。 这一切的起点,仅仅是一个普通中国留学生在异国土地上的一次意外发现。他没有呼吁、没有号召,只是把照片放在了网上。而正是这份纯粹、朴素的行为,唤醒了亿万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也正是这样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让五位北洋水兵,不再是孤魂野鬼,而是真正回到了国家和民族的怀抱。
2016年,一位中国摄影博士在英国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公墓拍摄写生时,意外发现了五座
蓝贵的过去
2025-07-09 14:19:47
0
阅读:139
扬州慢
点赞墓园!没有因为不缴管理费就给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