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盯着眼前这个人,眉毛都快拧到一起。眼前这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连襟,郭德成。他叫人进宫,本来想给个“惊喜”——当个大官,封个好职,光宗耀祖。可没想到,郭德成听完,当场下跪,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说什么自己命薄才浅,别拿这“好事”砸他,活着喝点酒就行了。 这反应,把朱元璋都弄愣了。他是开国皇帝,治国手段铁血狠辣,见过跪着求官的,见过抢着升迁的,头一次碰上这般“怕升官”的。郭德成倒不是什么装腔作势,他是真怕。这么多年,他看太多了。刚开国时的兄弟们一个个风光上天,转眼就进了诏狱,有些尸骨无存。他心里清楚,这年头不是怕做小官,而是怕当大官。 朱元璋早年出身寒门,打天下时靠的是一群敢冲敢拼的兄弟。郭德成的两个哥哥就是其中的功臣,战功显赫,封了侯。可郭德成偏偏没去前线,而是在宫里做个骁骑舍人,跑跑腿,送送信,不惹事,不攀权。按理说,家族显赫,亲戚是皇帝,怎么着也该混个高位。他却像躲债一样,刻意远离权力圈。 他不是没机会。打下天下后,很多功臣被封王封侯,而他那点微薄功劳,换来的只是低级官职。这种“不上不下”的安排,让人看着都觉得委屈。但郭德成自己乐得清闲。他一边喝酒一边说:官太大,命太短。他看得透:在这个朝代,功劳越大,活得越危险。 皇帝信不过有威望的大臣,尤其是那些和他有血缘的。他翻史书,读得最仔细的是汉高祖、唐太宗怎么被兄弟和功臣掣肘的。心中有疑,行事必狠。他搞过一次胡惟庸案,又来一次蓝玉案,很多人今天还在朝堂上站着,明天就进了天牢。而这些人里,有的和郭德成同乡,有的和他家族沾亲。他躲开了,不是胆小,是知道何为“知止”。 他不是做样子。他真把头剃了,披上僧衣,说自己要出家做和尚。这招狠,也灵。皇帝知道他是躲,也不怪他。反而觉得这人识时务,给了赏银,还赐酒称“风流”。别人听说都觉得荒唐,这朝廷里,装疯卖傻还能升职?可郭德成就是这般活着。比起别人飞黄腾达,他更想稳稳当当熬到终老。 他躲得越彻底,活得越长久。一次又一次权力清洗,他总能全身而退。别人说他是懦夫,是酒囊饭袋,他不争。他知道,活下来才是本事。权力这东西,表面光鲜,背后刀光剑影。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尾大不掉”。他连亲儿子都能翻脸,更别说亲戚了。 朝堂上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新贵上位,旧将落马。而他,始终保持低调。早上起得晚,晚上喝点酒,偶尔进宫说两句话,绝不多嘴。他身边人都知道,只要皇帝提升职,他就装傻,装到皇帝不耐烦。一次次推拒,一次次装疯。他不是怕当官,而是怕背后那把看不见的刀。 有人说他是“宫廷最会装傻的人”。这话不假。他的确有点滑,有点混,但也有他那一代人的智慧。他不是文臣,不是武将,他就是个混在帝王身边的“闲人”,却用这一身“闲”,熬过了所有风暴。 等到年纪大了,他已经彻底退居幕后。朱元璋后期对亲信更疑,他还是那副老样子,不求官,不结党,不请托。别人家早就满门抄斩,他家还热热闹闹过节。很多晚辈都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不上进。他只摇头笑,不说话。别人拼命往前冲,他往后退一步,这一步救了他一辈子。 从历史角度看,郭德成没留下多少显赫功绩,也没写过什么大文章。他就是个混日子的“老好人”。可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无所作为的人,在最危险的朝代活得最久。他没斗争,也没拼命,他只是一直保持警觉,离权力远一点,离风险远一点。 后来,朱元璋的继任者换了好几位,朝政风云不断,昔日功臣墓碑一排排立在城外,而郭德成的坟,却在家乡小山脚下,安安静静,没人惊扰。他这一生,没有当过大官,没有出过大事,却活得比谁都清醒。 有时,历史不是只看谁赢得多,而是看谁活得久。郭德成,就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