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是个不善武力的文官?大错特错!周总理的“武功”可能远超你的想象,他的警卫员孙吉树说,周总理看到警卫班在练擒拿时,常常为他们矫正动作,高兴时还会为他们打一套八卦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对周恩来的印象,是西装革履、沉着冷静、谈吐有度的外交家,他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在中美建交过程中周旋谈判,在人民大会堂里认真听汇报,这些场景成为了一个国家总理的典范。 但其实,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全面,他并不只是一个只会运筹帷幄的文官,早年的周恩来,是一位真正的武术练习者,他练拳刻苦,对武功有极高的理解。 他的警卫员孙吉树曾说,周总理看到警卫班在练擒拿时,经常上前亲自纠正动作,有时候还会打出一套八卦掌,动作干净利落,规范标准,完全符合专业武术的水准。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从沈阳来到天津南开学校,他家境清贫,在伯父和伯母的资助下读书,生活拮据使他早早学会自立,他利用课余时间刻蜡板补贴费用,也常常自己动手洗衣做饭。 在那所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里,他成绩优异,作文和数学屡次得奖,获得了唯一的免费生资格。 也是在南开的校园中,他接触到了武术,1915年冬,学校为增强学生体质,决定开设柔术课程,聘请武术名家韩慕侠来校任教。 韩慕侠是当时天津著名的武术家,以形意拳和八卦掌闻名,他曾在日本浪人设下的比武擂台上获胜,被尊称为“北方大侠”。 韩慕侠受聘后,南开许多学生都踊跃学武,周恩来也不例外,他主动到韩慕侠设立的武术馆报名,开始系统练习。 从那时起,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练基本功,从站桩、马步开始,寒暑不辍,整整坚持了三年多,韩慕侠看他不怕吃苦,又头脑清晰,逐渐把一些较高深的技巧也教给他。 这期间,韩慕侠将他最珍贵的一把兵器——“僧王宝刀”交给周恩来使用,这口刀原为清朝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佩刀,刀身沉稳锋利,刀鞘包裹鲨鱼皮,镶嵌彩色梅花。 韩慕侠曾因救过一位盐商得此宝刀,平日极为珍惜,从不轻易示人,他把这口刀交到周恩来手中,是对弟子的极大信任。 周恩来也用这口刀作为练习兵器,逐渐掌握了实战中的应用方式,韩慕侠后来感慨说,这位年轻弟子不仅懂得强身,更懂得修心。 除了练拳练刀,周恩来还常与韩慕侠谈时局,探讨“以武报国”的道理,两人年纪相差甚远,却逐渐结下深厚情谊,韩慕侠的儿子韩幼侠也练功,但远不如周恩来刻苦。 韩慕侠因此常以周恩来为榜样教育儿子,他说,一个人能不能成才,不光看出身,更看吃苦精神和品格,周恩来在武术馆除了学习拳脚技巧,也在言谈交流中加深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理解。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毕业,准备前往日本留学,他经济拮据,韩慕侠得知后,主动资助他部分路费。 周恩来到日本之后不久便写信回信报平安,并寄回一张照片以作留念,这段师徒情谊,跨越时空,在周恩来心中留下了重要印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从日本归国,参与组织天津学生的罢课游行,河北公园的“国民大会”上,他积极演讲,组织募捐,韩慕侠带着弟子到场支持,并表示愿意出力演出募捐。 那一次,周恩来和韩慕侠并肩投入学生运动,韩慕侠甚至在学生被扣押时,亲自去见当局交涉,后来学生获释,社会舆论纷纷称赞韩慕侠仗义执言,他始终认为这是应尽之责。 1920年,周恩来再次远赴欧洲,开始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几年后,他回国被派往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 令人欣慰的是,韩慕侠也被聘为黄埔首席国术教官,两人在广州再次重逢,在黄埔,他们一个教武,一个授政,在不同领域继续影响青年学生,多年之后,韩慕侠曾说,他教周恩来练拳,周恩来教他做人。 建国之后,周恩来身为总理,仍未将武术抛在脑后,他常到警卫班观看训练,遇到动作不规范的情况,会亲自演示,擒拿、反关节、走步,他都练得纯熟。 他从不炫技,动作干净利落,令人信服,有一次,警卫们正练习擒拿,周总理放下手头文件,走上前去演示拆招,讲解发力技巧,警卫员们十分佩服。 今天在天津,一些历史遗址中仍保存着周恩来当年练习武术的器械,那口“僧王宝刀”已被定为国家文物,静静地被收藏在展馆之中。 它不再是锋利的兵器,而是见证一段历史的物证,是那位曾挥刀习拳的青年,走向风云变幻的岁月、走向共和国总理之位的真实注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周恩来曾跟随一代宗师学习中国功夫——金台资讯
1968年毛主席点名此人执掌京畿,周恩来临终哭诉:不是我要关他的“老陈,你说我
【4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