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土改进行得十分顺利,可当众人来到地主傅德辉家里时,却发生了意外,傅德辉从房梁上取下来一张借条,落款处竟然是朱德的名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春,四川长寿的减租退押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组来到傅家堰坎傅德辉的宅院,开始像往常一样展开搜查。 傅德辉面对询问,没有急于辩解,也未表现出慌乱,而是默默走进屋内,搬来一架木梯,爬上屋梁,伸手从一只竹提篼里取出一个老旧的牛皮纸信封。 他小心地把信封递给工作组组长,信封里是一张发黄的纸条,那是一张借条,上书:“借傅德辉大洋100元”,落款处写着“朱德”两字,笔迹清晰,字迹沉稳。 工作组成员起初以为这是普通的账据,直到看到“朱德”二字,场面忽然沉静下来,这张纸条的名字与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完全一致,令在场所有人都吃惊不已。 这张尘封二十余年的借条,是解放前一段特殊往事的见证。 1920年代初,傅德辉留学德国,他家境优渥,从小受教育良好,在柏林求学期间,他不仅学习化学技术,还在校外开了一家豆腐坊贴补生活。 他做豆腐的方法来自故乡长寿,口感细腻,味道纯正,生意不错,豆腐坊成了不少中国留学生聚集之地。 那个时候,中国政局动荡,许多青年负笈海外寻求救国之道,朱德辞去国内军职,也来到德国学习,生活清苦。 傅德辉经常接济他,时常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两人一个专注实业技术,一个投身革命理想,虽然道路不同,却因同为四川人而相识,并在日常交往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1925年,朱德因在德国参加政治活动被逮捕,随后被驱逐出境,党中央安排他前往苏联继续学习军事,但路费难以筹措,在这关键时刻,傅德辉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积蓄的100大洋交给朱德。 朱德坚持写下一张借条,希望日后偿还,这张借条用牛皮纸信封装好后,便一直被傅德辉藏在屋梁之上,此后,两人失去了联系。 傅德辉学成回国后,曾在重庆参与筹办四川省第一家水泥厂,他结合德国的技术知识,参与工厂选址与设备引进,工厂投入运营后,提升了四川地区建材的生产能力。 但因为体制内的问题以及股东分歧,他选择辞职,后来他又婉拒了省建设厅的邀请,不愿卷入复杂的人事与政局,他带着未竟的实业理想回到了家乡长寿,开始过起种植果树、管理田产的生活。 由于继承家业,傅德辉名义上成了地主,新中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中,他作为登记在册的地主屡次被批斗。 他始终没有提起自己曾与朱德相识,也没有拿出那张借条作解释,他清楚地知道,这一纸借据可能带来误解,也可能让老朋友陷入困境,他选择将其继续藏在屋梁之上,无人知晓。 直到1950年减租退押工作开展时,这张借条才重见天日,消息一路传到川东行署,随后送至北京,中央得知此事后,朱德本人立即作出回应,确认借条属实,并指示地方政府妥善安置傅德辉。 不久后,傅德辉被安排前往北京,两位阔别二十多年的老友在政务院相见,岁月已经让他们双鬓斑白,但多年未断的情谊仍在。 朱德得知傅德辉的专业背景与经历后,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安排他到国家工业体系中继续发挥作用,傅德辉随即被调往四川省工业厅,担任化学室主任。 他开始重新投身化工技术工作,参与多个项目的科研与管理,后来又被调至西南工业部教育处、勘测院西南分院等单位,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勘测工作。 傅德辉在技术岗位上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他善于总结经验,注重人才培养,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技术资料。 尽管在新中国初期多有波折,但他始终坚持实业救国的信念,将自己掌握的技术用于国家建设,1964年,他正式退休,回到家乡安度晚年。 他喜爱书法,常常题写“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字句赠予亲朋邻里,他生活简朴,不事张扬,也从未以自己与朱德的交情谋求特殊照顾,直到1976年病逝,乡亲们仍记得他低调而踏实的一生。 这张写于1925年的借条,串联起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在土改风潮中,它没有被当作罪证,而是成为一段跨越时代的友情见证。 在那样的年代里,有人默默行善,有人铭记恩情,这张借条,不只是债务凭据,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份信义的象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红色记忆】朱德的借条‖黄盈明 陈龙狮——澎湃新闻
1968年毛主席点名此人执掌京畿,周恩来临终哭诉:不是我要关他的“老陈,你说我
【4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