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捅破窗户纸:他们也有技术,他们不是

如梦菲记 2025-05-27 15:52:52

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捅破窗户纸:他们也有技术,他们不是不会造电车,是他们压根不想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汽车的魏建军说了一句很直接的话:他们也有技术,不是不知道怎么造电车,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想造。   这句话像是一块石头砸进水里,引起了一圈圈涟漪,从表面上看,这个说法似乎过于简单粗暴,但背后确实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内容。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子和欧美国家走的完全不一样,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起步晚,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引进、模仿、消化,用了几十年时间,换来的却是技术被卡、品牌被压的局面。   很多年里,中国品牌只能靠低价竞争,当新能源汽车这一新赛道出现,中国没有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而是选择自己打头阵,换道超车并不容易,但也正因为不是延续旧的产业链条,所以有了重塑规则的机会。   反观欧美企业,它们的燃油车业务多年积累,已经成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像大众集团,传统燃油车的利润率能达到10%,而电动车业务却处在长期亏损状态,甚至2023年财报显示电动车亏损面达到8%。   对这些大集团来说,放弃成熟的业务,转而投身一条盈利前景不明的赛道,并不容易,这不是技术不行的问题,而是太多利益关系缠绕其中。   一旦转型,意味着打碎原有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意味着数百万就业岗位受到影响,这种自我颠覆,不是哪个企业高层愿意轻易做出的决定。   不仅如此,在技术研发层面,欧美企业也有投入,例如大众投资了固态电池公司QuantumScape,但产品一直停留在实验阶段,实际应用遥遥无期,反倒是中国企业,在产业化推进方面走得更快。   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已经开始量产,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这比欧美的实验室数据高出不少。   中国品牌还在整车设计、电池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比如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有效提升了续航和安全性。   这种优势的形成不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中国从充电桩建设、电池回收、整车制造到智能网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个过程中,不少中小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提升了产业的协同效率。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出口补贴和退税政策,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具有价格优势,一些车型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线,这在短期内对欧美本土车企造成了很大压力。   欧美车企不是没有行动,但动作明显慢了半拍,有的寄希望于氢能源,比如丰田的Mirai系列,但现实不容乐观,氢能源的成本高、加氢站建设难,目前全球加氢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而本田也开始削减氢能研发预算,部分资金转投电动车领域,说明他们对氢能源的信心在减弱,至于固态电池,在目前阶段仍然难以量产,成本高、稳定性差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思维惯性,长期处在技术和利润优势中的欧美企业,习惯了通过品牌溢价和后期服务获取收益,不再习惯从头打拼一个产业链。   像特斯拉这样从零开始打造新体系的公司,在美国是个例外,而不是主流,很多传统车企更倾向于保守操作,即便看到市场变化,也不会轻易调整。   中国车企之所以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踏实干、持续投、敢于压宝,不少技术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靠时间和资金慢慢堆出来的。   这条路走得很累,但最终拉开了与欧美的差距,魏建军说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揭示了更深的逻辑:电动车不仅仅是技术更新,更是产业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彻底改变。   中国之所以走得快,是因为没有太多可以眷恋的包袱,而欧美走不动,是因为背负太多过往的荣光。   未来谁主导全球汽车市场,关键或许不在技术谁更先进,而是谁更愿意下苦功夫,这是一场意志的较量。   对于中国来说,已经走在这条路上,就要走得更稳、更远,对于欧美来说,如果不打破路径依赖,也许终将被甩在身后。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172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6

用户10xxx46

2
2025-05-28 12:26

老魏格局小了!

大盘计算所所长

大盘计算所所长

2025-05-28 12:25

中国用电池车,外国用油车,这样互不影响,也是最好的结局。毕竟外国石油那么多,产业链那么长,牵扯若干亿人的生存问题,也不是可以随便就改变的。中国石油少,搞电池车有好处。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