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破译出越南的电报,但是电报内容却让所有人大吃一

如梦菲记 2025-07-03 11:22:03

1988年,我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破译出越南的电报,但是电报内容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只见电报上写着:“日前,我军派出的30多名侦察兵无一幸免,疑似被同一个人击毙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年初,中越边境的局势再次紧张起来,我军情报部门在一次无线电监听任务中截获了一封越军的加密电报,这封电报被送到总部,随即由译电员进行了紧急破译。   翻译出来的内容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电报上写着:“日前,我军派出的三十余名侦察兵在边境执行任务时,无一生还,根据现场痕迹分析,疑似被同一人击毙,”   这份电报的语气冷静,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越军的焦虑与无奈,我军指挥部一时之间也感到困惑,因为在此前的部署中,并没有安排专职狙击手负责这类任务,更没有人被指定单独前往敌前阵地作战。   随后,部队内部开始对前线作战情况进行排查,并调取了作战日志和报告,试图搞清楚这份敌军电报所反映的事件到底与我军哪支部队有关,经过调查,一个名叫向小平的士兵逐渐进入了视野。   这名士兵隶属于79师263团,当时正驻扎在云南边境方向,他的战斗记录虽然简单,但却频繁出现在39号高地相关的行动中。   在这次排查中,发现他曾单独申请执行长时间的野外观测和掩护任务,地点正是电报中提到的作战区域,这条线索立即引起了注意。   向小平1966年出生在四川南充一个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他并没有特别的背景,也不是受训的特种兵,但他训练刻苦,对射击有浓厚的兴趣。   在新兵连期间,他就展现出了极强的稳定性和视力,在随后的训练中,他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射击练习上。   他不只是练习基本射击,还自己琢磨风速、角度、目标运动规律等因素,试图让每一发子弹都达到理想精度。   战友们常常看到他把砖头挂在枪管上,练习端枪的稳定性;大雪天也能一动不动趴在地上,手冻得通红也不退缩。   1986年,他随部队调往云南边境,开始进入实战准备阶段,当时的任务并不轻松,部队时常需要穿插在密林地带进行巡逻和反侦察训练,在这些任务中,向小平表现出了异常的冷静和耐力。   他学会了操作“861电台”进行无线通讯,也熟练掌握了排雷技巧,在一次野外演练中,他独自排除了十余枚模拟地雷,动作稳健、判断准确,被上级记录在案。   1988年初,在越军不断试图渗透边境线、探查我军防区部署的背景下,我军决定对39号高地加强布防,这个高地地形复杂,杂草密布、地雷分布密集,非常适合隐蔽。   向小平主动请战,背起装备和弹药,独自前往高地执行狙击与观测任务,他没有明确的战术安排,只带着简单的口令和通讯器材,在高地周边设下了多个射击位置和观察点。   他利用两天时间反复观察地形,把所有可能接近的路线都进行了记录,他在树干后、灌木中、石堆后面设置伪装点,每个位置都能兼顾隐蔽与射界。   接下来的40天里,他靠着自己配发的干粮和水壶维持基本生存,有时在树洞里躲雨,有时在灌木中睡觉,他的注意力几乎不曾放松,一有可疑动静就拿起狙击步枪进行观察。   他的射击从不盲目开火,总是经过多次确认目标后才扣动扳机,据战后统计,他在这段时间内共发射了31发子弹,击毙30名越军士兵,还有1人重伤逃脱。   这些人多为越军精锐侦察兵,行动隐蔽、经验丰富,但却在密林中一个接一个倒下,完全没能完成任务。   越军逐渐意识到自己被某种看不见的火力压制住了,他们在电报中表达了极大的恐慌,请求总部派遣狙击手进行反制,正是这封电报,使向小平的战果被完整呈现出来。   他并未主动报告自己的战绩,因为他的任务还没结束,直到他弹药耗尽,体力不支,才在夜色中穿越雷区返回部队,衣服早已破旧,身上多处擦伤,但他依旧保持冷静。   上级了解全部经过后,给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并颁发一级英模奖章,他还连续获得两次一等功。   他的事迹在部队中迅速传开,被收录进射击训练教材和战例分析手册,他的坚持、冷静与精准被看作新时代士兵的典范,他没有像影视剧中的英雄那样张扬,在战后也没有选择高调生活。   他回到内地后继续从事军队工作,后来退役到了地方单位,继续保持着一名军人的朴素作风,他的经历被记录在多个地方文献中,成为一段不被忘记的历史。   这场没有大规模火力对抗的战斗,用最小的成本打出了最大的震慑力,也让更多人认识到:真正的战争,不总是炮火连天,也可以是一场寂静中的较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含山检察——这个解放军狙击手用31颗子弹消灭30人

0 阅读:142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