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英雄儿女”解秀梅因脑梗住院,欠下3万元医疗费,在医院准备停止治疗时,军区突然来电,要求全力救治,费用由军区承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冬天,石家庄的天气格外寒冷,河北省第二医院的一间病房里,62岁的解秀梅正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她被确诊为多发性脑梗,还有严重的老年痴呆。 这个曾经身体硬朗、不愿给组织添麻烦的老人,在疾病的重压下,已经不能独自进食,也无法说话,病情危重,需要持续治疗,但高昂的医药费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她的儿女早已四处筹钱,家里能卖的东西几乎都卖了,亲戚朋友也借遍了,三万元的欠费在今天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九十年代初,那是一笔几乎让普通工薪家庭崩溃的数字。 医院多次催缴无果后,只能按规定发出停药通知,医生无奈,家属悲痛,女儿听到要停药,直接瘫坐在走廊上,哭了整整一夜。 就在治疗即将中断的前一刻,医院接到一通电话,打来电话的是军区的负责人,对方在电话中下达明确指示:解秀梅必须全力救治,费用由军区承担,语气不多,但态度坚决。 医院负责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专家组连夜会诊,药品补上、护理加重,整个治疗流程迅速恢复,医护人员这才知道,原来病床上的这位老人并不普通。 那天之后,解秀梅的名字出现在《解放军生活》和央视《东方时空》的节目中,一些记者开始关注这个沉默寡言的病人,从影像资料和老档案里,人们逐渐拼凑出她年轻时的模样。 1951年,年仅十九岁的解秀梅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她是文艺兵,入伍时负责演出鼓舞士气,但她从不把自己当成后勤人员,哪里需要她,她就出现在哪里。 有一次,战地医院遭敌机轰炸,木板搭建的病房起火,伤员四散,正在野外砍柴的解秀梅听到爆炸声,丢下柴火冲向火场,她发现有几位伤员来不及转移,其中包括一位重伤排长李永华。 她毫不犹豫,冲进火海将排长背起,刚走出没几步,空中又落下一枚炸弹,她转身护住排长,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冲击,她的头发被烧焦,胳膊被弹片划伤,鲜血直流,但她一直没停。 等她把人背到安全地带后,自己也因失血和体力透支昏倒,事后,这一英勇行为被记入战功档案,她成为抗美援朝期间唯一获得一等功的女兵。 回国之后,解秀梅没有留在部队,也没有申请任何优待,而是选择转业,组织曾给她几个工作选择,她主动要求到地方单位工作。 从徐州鼓楼区团委书记,到山东国棉厂干事,再到石家庄一家印刷厂副厂长,她做的都是普通岗位,干的都是繁琐杂事,她从不以功臣自居,也从未主动向人提起自己过去的事迹。 她的邻居、同事,甚至她所在单位的领导,很多人都不知道她年轻时上过战场,更不知道她与毛主席在怀仁堂握过手,还被题过字。 在同事眼里,她就是一个踏实干事、不爱说话的退休老工人,每天上下班守时,节假日常回老家探望亲人,生活极其朴素,衣着简单,不爱出门,也从不接受外界采访。 1994年住院前,她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记忆混乱,说话不清,经常在街上迷路,几次倒在路边被好心人送到医院,但都因为不愿麻烦单位,始终没向外界提及自己的身份。 直到那年冬天,医院准备停药时,才有人从旧档案里查到了她的身份,层层汇报,最终军区得知消息,才有了那通关键的电话。 消息公开后,不少社会单位和个人主动捐款,石家庄的一家房地产企业送来了一张支票,数额正好能覆盖她的医疗欠款,省军区和市政府也表态,无论花多少,都要保她的治疗不断。 媒体持续跟进报道,市民自发送来水果、药品,有人提议应为退役老兵建立长期帮扶制度,这种来自社会各界的回应,让病房的空气也温暖了许多。 治疗恢复后,解秀梅的病情虽然有所控制,但多年旧伤加上年岁已高,身体依然每况愈下,到了1996年初,她在家属陪伴下静静离世,终年六十四岁。 去世那天没有遗言,也没有仪式,只是被安葬在石家庄的双凤山革命公墓,墓碑上没有多余修饰,只有一句简洁的身份说明:抗美援朝一等功臣。 她走得悄无声息,就像她默默度过的大半生,但从那年冬天起,人们才意识到,一个英雄可以沉默一生,却不该被遗忘在角落里。 她的经历让无数人开始反思,那些曾为国家负重前行的人,是否在晚年得到了足够的照顾和尊重,这不只是对她一人的回报,而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应,解秀梅的名字,应该留在我们共同的记忆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红歌网——高阳县于堤村:一个孕育了志愿军女英模解秀梅和77位烈士的英雄故里
1994年,“英雄儿女”解秀梅因脑梗住院,欠下3万元医疗费,在医院准备停止治疗时
如梦菲记
2025-07-03 15:22:0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