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名日军深夜巡逻,遇到一个美人,打算图谋不轨。谁料女人毫不慌张,转头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16 00:01:59

1937年,一名日军深夜巡逻,遇到一个美人,打算图谋不轨。谁料女人毫不慌张,转头微微一笑,慢悠悠地说出8个字,吓得日军晕倒在地:“小心点,你后面有人。”之后一声枪响,日军当场毙命。 黄八妹原名黄晓兰,1920年出生于江苏金山县漕泾镇的一个盐商家庭。 她排行第八,因此被称为"八妹"。家中经营着三艘运盐船,往来于长江口和杭州湾之间。 黄八妹9岁时就跟随父亲的老伙计"独眼龙"王阿发学习射击。 王阿发是前清绿营兵,精通各种火器。他发现八妹天赋异禁,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1932年,12岁的黄八妹在漕泾码头举办的射击比赛中一举成名。 据当时《申报》报道,她用一支德制毛瑟手枪,连续射中20米外的铁环靶心50发,震惊全场。 此后,她开始练习双枪射击,每天要消耗200发子弹进行训练。 1937年春,黄家运盐船在崇明岛附近遭遇"青帮"分子郑大力的劫船。 当时郑率领两艘快船,船上装备有机关枪,气势汹汹。 在千钧一发之际,黄八妹手持两支驳壳枪,采用交替射击的方式,迅速击毙了郑大力和8名骨干。 此后,黄八妹聚集了一批青壮年,成立了"八义堂",占据金山县城西北的青龙山为据点。 据《上海帮会史》记载,"八义堂"成员达百余人,装备了英制李-恩菲尔德步枪和盒子炮(驳壳枪),经常打劫过往商船。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八妹的18名女性帮众在逃难途中被日军俘虏,惨遭杀害。 这件事深深刺激了黄八妹,她变卖了家中所有财产,购买了31支捷克式轻机枪和驳壳枪。 同年9月,黄八妹将"八义堂"改组为"沪西抗日游击队",下设三个中队,共有队员127人。她亲自担任队长,并制定了严格的军纪:禁止侵扰百姓、缴获要上缴、违令者处死。 据《金山抗战史料》记载,1937年10月至1938年6月期间,黄八妹率队在金山、奉贤、松江一带活动,先后伏击日军运输队15次,炸毁桥梁3座,缴获轻机枪8挺、步枪数十支,并解救被俘民众200余人。 她所部经常与当地国民党游击队配合作战,1938年初,在松江县车墩镇的一次战斗中,黄八妹亲自率领突击队,正面突破日军阵地,击毙日军少尉山田次郎等20余人,创下了江南游击队的战斗纪录。 据幸存老游击队员回忆,每次战斗前,黄八妹都会检查队员的武器,并亲自示范射击要领。她经常对队员说:"咱们游击队就是要像鱼一样,白天藏在水里,晚上浮出水面打鬼子。" 由于游击队里女兵居多,八妹深知不能与日军正面交锋。于是,她们专挑落单的日军下手,出其不意地给敌人以迎头痛击。开头讲到的日军巡逻被杀就是在那个时候。 从此,"夜路不落单"成了日军在当地的潜规则。一向骁勇的日军,竟也开始惧怕起这个神出鬼没的女人。 一天,八妹收到一封信,八妹接到那封信时正在整理武器。信是用毛笔写就的中文,字迹工整,内容直白残酷:要她解散游击队,否则就杀害她的母亲。信上还附了一张照片,母亲被绑在椅子上,衣衫褴褛,嘴角有血迹,但眼神依然刚毅。 八妹抱着信躲进房间痛哭。她知道母亲被关在乍浦的日军司令部地下室,那里戒备森严,四周布满岗哨,想要强攻几乎不可能。母亲被抓时正在金山老家探亲,日军突然包围了村子,专门抓走了她。 母亲被带到审讯室后,日军威逼利诱,要她写信劝女儿投降。母亲却始终不肯就范,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也不开口。日军只好改变策略,开始给她好吃好喝。几天后,母亲装作被感化,要求给女儿传话。 在押送途中,母亲突然挣脱绳索,大喊一声"八妹",用尽全身力气撞向墙壁。等日军反应过来时,她已经气绝身亡。看守的士兵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向上级交代。 米三均吉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军官,身材矮小,但指挥作战极为老练。他研究过八妹的战术特点,在多次遭遇战中都占据上风。不过这个人有个致命弱点:特别迷恋年轻女子。 八妹派出几名女队员假扮农妇,身着艳丽的旗袍在米三的住所附近走动。这些女队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相貌出众,还会说几句日语。她们装作丈夫外出打工的寂寞少妇,时不时对着米三抛个媚眼。 米三的副官提醒他要小心,但他已经被美色迷住了心智。那天下午,米三换上便装,背着手枪就出门了。女队员们带他来到郊外的西瓜地,说这里还有更多寂寞的姑娘在等他。 西瓜地里确实站着十几个"姑娘",远远望去身材高挑,穿着旗袍。米三色心大起,快步走进瓜地。他一把抱住站在最前面的"姑娘",却摸到了坚硬的肌肉。不等他反应,其他人就一拥而上,用准备好的麻绳把他捆了个结实。 这些"姑娘"都是八妹的精锐队员,他们穿着旗袍,头戴假发,藏在瓜棚里静静等待。米三的手枪还没来得及掏出来,就被缴了去。八妹亲自走到他面前,揭下假发,露出一张带着冷笑的脸。 落网的米三被杀死,八妹成功为母亲报仇。 1982年,这位传奇女性在台北与世长辞。8年后,她的灵柩被迁至九龙山,与丈夫合葬。如今,黄八妹的事迹已成为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0 阅读:2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