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出生的谢冰莹,和笔名叫【冰心】的谢婉莹不是亲姐妹,但她的人生要比冰心彪悍的多。 谢冰莹与冰心,一个是彪悍的革命女性,一个是温婉的文学才女。虽然她们都姓"谢",都出生于辛亥革命前后,但两人的人生轨迹却大相径庭。 1906年,湖南新化县大同镇。 这里的谢家是当地有名的耕读世家,谢冰莹的父亲谢云峰是个举人,在镇上开设了一间私塾。 她出生时,恰逢农历五月,满园的石榴花开得正艳。 谢家的老宅是典型的湘西民居,青砖黛瓦,门楣上刻着家训。前厅挂着父亲的功名匾额,后院种着几株桂花树。 家中设有藏书楼,四壁尽是线装古籍。幼年的谢冰莹常躲在这里,偷看哥哥们的课本。 十岁那年,春耕刚过,私塾开学。 谢冰莹看着兄长们背着书箱去上学,心中万分煎熬。她跪在母亲面前,恳求能去读书。 母亲张氏心疼女儿,却碍于族规乡俗,不敢答应。谢冰莹随即绝食抗议,整整三天滴水未进,躺在床上目光坚定。 乡邻们纷纷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父亲谢云峰却暗中支持女儿。他曾在长沙读书时接触过新思想,深知教育对女子的重要性。 在父亲的斡旋下,母亲终于松口,允许她去私塾读书。 在私塾里,谢冰莹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三字经》《百家姓》一教即会,《论语》《孟子》也能很快理解。她的记忆力特别好,先生讲过的课文,她能一字不落地背诵。 课余时光,她常常躲在后园的梨树上,手捧《水浒传》,对书中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尤为着迷。 1918年春,大同镇建起第一所女子学校,这在当时的湘西山区是一件新鲜事。学校不仅教授传统经典,还开设了算术、体操等新式课程。 十二岁的谢冰莹参加入学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在大同女校,她第一次见到了着西装的女教师,也第一次接触到了新文化思潮。 学校的图书室里除了四书五经,还有《新青年》《妇女杂志》等进步刊物。 通过这些读物,她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有女子可以读大学、当教师,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段求学经历,让谢冰莹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可能。 她的反叛精神也在这里得到了滋养,为她后来离家追求理想埋下了伏笔。 与谢冰莹不同,冰心出生在福建长乐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她从未面临过被包办婚姻的威胁,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喜欢的文学事业。 冰心的人生顺遂平淡,遵循着时代的潮流,成为一名颇有成就的女作家。 谢冰莹最爱读的书是《水浒传》,她内心向往着水浒英雄们的潇洒豪迈与反抗精神。 1926年,她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相比之下,冰心则选择了文学的道路。她醉心于诗词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感。 两位谢氏女性,一个叛逆时代,一个顺从时代;一个投身革命,一个潜心文学。 她们代表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两种不同的女性生存方式。 谢冰莹不甘于做时代的遗物,勇敢地冲破桎梏,谱写了一曲曲彪悍奋进的人生赞歌。 而冰心则选择了一条相对安全、传统的道路,在文学的殿堂里追求自己的理想。 两种选择,两种人生,都闪耀着各自的光彩。 1934年深秋,谢冰莹背着简单的行囊回到新化老家。 此时的谢家老宅已经有些破败,门前的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 母亲张氏看到女儿穿着军装归来,既欣喜又心酸。 北伐战争的失利让黄埔女子军校被迫解散,但更大的挑战在家中等着她。 母亲一连几天都在替她准备嫁妆,要她履行与萧家的婚约。 萧明是邻村萧家的长子,这门亲事从她五岁就定下了。 谢冰莹知道,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难题。 她先是找到了在私塾教书的萧明,约他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谈话。 那是个月明之夜,她将自己在军校的经历、对革命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一一道来。萧明静静地听着,眼神复杂。 第二天,她又约萧明在镇上的茶楼见面。 她带来了自己在军校时写的日记和文章,向萧明展示了一个女性除了相夫教子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萧明是个读过书的知识分子,渐渐被她的理想所打动。 最终的突破发生在第三天晚上。 萧明在谢家饭桌上故意饮了许多酒,醉醺醺地对族中长辈说:"我这个人没出息,配不上冰莹妹妹。"然后倒头就睡。 借着这个机会,两家人都觉得这门亲事确实勉强,婚约也就此作罢。 重获自由后的谢冰莹很快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她被安排在宣传科工作,负责编写军报和宣传材料。由于熟悉军事,她的文章特别接地气,深受官兵欢迎。 在部队期间,她创作了《从军日记》《轰炸下的儿女们》等作品,真实记录了战争年代的点点滴滴。 她的文笔细腻生动,既有战场上的惊心动魄,也有军营里的人情冷暖。 特别是《从军日记》,详细记录了她在黄埔女子军校的经历,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档案。 1935年,她的第一本书《从军日记》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在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本书真实记录了一个女性参军的经历,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认知。 随后,她又陆续创作并出版了《新从军日记》《战地书简》等作品,在军旅文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1906年出生的谢冰莹,和笔名叫【冰心】的谢婉莹不是亲姐妹,但她的人生要比冰心彪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13 16:43:39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