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年仅26岁的飞行员张锡祜坠机身亡,他的父亲张伯苓得知噩耗后却拍手大叫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11 18:12:07

1937年,年仅26岁的飞行员张锡祜坠机身亡,他的父亲张伯苓得知噩耗后却拍手大叫道:“死得好、死得好…… 1937年8月,酷暑笼罩大地,硝烟弥漫战场。 驻守在江西的空军第三十中队第八大队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投入抗日战斗。年轻的飞行员张锡祜热血沸腾,他志愿驾驶战机前往上海增援。 沪江烽火正旺,轰炸机编队整装待发。张锡祜虽然才26岁,但已是大队的骨干力量。领命出击那天,天气阴沉,狂风乍起。同僚们都劝他推迟行程,等待天晴再走。 可是张锡祜心系前线,巴不得立刻冲上云霄,痛击敌寇。最终他的战机冒险起飞,在途经江西临川时不幸被乱流击中,英勇殉职。 张锡祜1911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是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张伯苓。他从小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加之作为家中的幺子,自然备受父母宠爱。 张伯苓夫妻对他寄予厚望,不仅悉心培养他的学业,还注重磨炼他的品格,使他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张锡祜在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的求学生涯中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尤为突出。 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刻改变了张锡祜的人生轨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国东北大地,消息传到天津,震动了整个南开校园。 作为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多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 他激昂的演讲深深感染了张锡祜,让他意识到个人理想在国家危难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锡祜毅然加入了同学们组织的慰劳团,前往前线为抗战将士送去物资和慰问。在前线,他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战火的残酷和人们的苦难。 他目睹了从东北逃难而来的难民挤满了临时收容所。这些场景深深地刺痛了张锡祜的内心,使他对国家的危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张锡祜顿悟人生使命,毅然投笔从戎。 作为父亲,自然是万般舍不得爱子离家;但作为抗日志士,他深知这是匹夫有责的时候。 于是张伯苓含泪对儿子说:"好儿子,去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去报效祖国,父亲引以为豪!" 投笔从戎后,张锡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航空学校。他刻苦钻研飞行技术,严格要求自己,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空军第三十中队第八大队,驻防在江西,等待着投入抗战。当时中日战事正紧,张锡祜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 1937年7月,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为了报复南开师生持续抗日的行动,8月28日,日军飞机疯狂轰炸了南开大学。 校园内图书馆、教学楼、宿舍等建筑被炸得体无完肤,一片废墟。张伯苓毕生心血毁于一旦,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噩耗传到前线,张锡祜悲愤交加,给父亲去了一封家书。 他在信中写道:"南开虽毁于战火,但南开精神不死!爸爸您不必过于伤怀。儿子已奉命出征,誓死杀敌卫国,以报沦陷校园之仇!" 接着,他诚恳地向父母道歉,因为从军后不能常伴左右,尽更多孝道。但是他坚信,在民族危亡之时,为国牺牲才是真正的大孝。 信中他说:如果此去能够虎口脱险,凯旋归来,自当好好侍奉二老。 倘若不幸战死沙场,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心愿,父母应当以儿子用生命报国而感到欣慰才是。 读罢家书,张伯苓热泪盈眶,连连点头。他向夫人念了儿子的家书,两人相对无言,只有长吁短叹。 8月14日,在一次对日军阵地的轰炸任务中,他驾驶的飞机被击中,在江苏溧阳坠毁,时年25岁。 收到儿子牺牲消息的那天,张伯苓正在重庆筹备南开复校事宜。 他强忍悲痛,当晚在日记中写道:"吾儿锡祜壮烈捐躯,继母校之后,又添一笔血债。待他日复仇雪恨,当以教育为武器。" 1937年8月底,张伯苓带领南开师生辗转至长沙。 在湖南大学的支持下,南开在岳麓山下复课。然而好景不长,日军南下,南开又不得不迁往昆明。 1938年4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伯苓与梅贻琦、蒋梦麟三位校长在昆明会面,商议联合办学事宜。 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正式成立,校址设在昆明市东郊王家桥。 西南联大采用了独特的教学制度。理学院、文学院、工学院和法商学院四大学院并立,实行导师制。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增设了无线电、航空工程等专业。 图书设备虽然简陋,但教学质量丝毫不减。 张伯苓亲自担任西南联大训导长,负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他经常在周会上讲述张锡祜等抗日英烈的事迹,鼓励学生发扬爱国精神。每逢清明,他都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祭奠。 1938年至1946年间,西南联大共培养了8000多名毕业生。 其中包括后来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化学家周培源,经济学家薛暮桥等。这些人才在抗战胜利后,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伯苓重返天津。 在南开大学复校典礼上,他展示了一块从废墟中找到的校训牌匾:"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说:"南开精神永远不死,这是张锡祜和千千万万烈士用生命换来的。"

0 阅读:47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