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民国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弥留之际,缓缓伸出三个手指,众人不理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08 02:35:49

1949年1月15日,民国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弥留之际,缓缓伸出三个手指,众人不理解,修道院的主教瞬间就明白了。 1949年1月15日,比利时一座宁静的修道院里,一位老人在病榻上缓缓睁开眼睛。他就是中国民国时期的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 面对前来探望的修道院主教,陆征祥已是气若游丝,无法言语,只能费力地抬起右手,伸出三个手指。 主教见状,似乎瞬间领悟了这个手势的含义。他想起几天前,曾与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谈起他的故国之情。 主教由衷地感慨道:"陆先生,你对祖国的感情之深,占据了你一半的心啊。"话音刚落,只见老人微微摇头,竟是不以为然。 此时此刻,面对着那三根伸出的手指,主教恍然大悟。 原来,在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心中,祖国的分量何止一半,而是多达四分之三啊! 这个手势,是老人用生命最后的力量,表达他那刻骨铭心的赤子之情。 陆征祥,这个响彻中外的名字,是民国外交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为首任外交总长,他上任伊始,就力图扭转外交系统的散漫风气,率先垂范,使外交部呈现一派新气象。 然而,他的一生,却是与"弱国外交"的殊死抗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对德国在华利益虎视眈眈。 它迅速出兵,占据了德国在山东的胶州湾和胶济铁路。 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时任外交总长的陆征祥多次致函抗议,要求日军撤出中国领土,维护国家主权。 然而日本非但置若罔闻,反而趁机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这些条款涉及中国主权的方方面面,几乎要把中国的军政大权拱手相让。 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却显得畏首畏尾。 面对国难当头,陆征祥挺身而出,代表政府与日本谈判。 他运用智慧与勇气,或据理力争,或委婉周旋。 一方面,他与日方唇枪舌剑、寸土必争;另一方面,他又将谈判内容故意泄露,促使英、美等国向日本施压,迫使其放弃最具侵略性的第五号要求。 然而,面对日本的穷追猛打,袁世凯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他命陆征祥代表政府签订了"二十一条"。尽管陆征祥竭力抗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已是"弱国外交"所能取得的最大胜利。 即便如此,这一签字仍被舆论指责为"卖国",陆征祥也被推上了"千夫所指"的风口浪尖。 几经沉浮,陆征祥毅然辞去外长一职。 谁知,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他再次临危受命,出席会议,争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收归国有。 怎知列强竟将德国在华利益一并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反而一无所获。 陆征祥与顾维钧等外交代表据理力争,提出抗议,最终愤然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这一举动,唤起了国人的爱国热情,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晚年,陆征祥远离政治,隐居修道院,皈依宗教。 但他并未忘却祖国,依然心系故土。 抗战期间,他创办报刊,四处演讲,揭露日寇暴行,声援中国。 二战爆发后,德国迅速入侵比利时,昔日宁静的修道院骤然变成了军营,所有的修道士都被迫撤离,其中包括年迈的陆征祥。 尽管他已年过古稀,依然不顾身体的虚弱,在比利时各地发表演说,揭露纳粹对人类的残暴与压迫。 他的言辞铿锵有力,深深打动了许多民众,也引起了德国盖世太保的注意。 盖世太保对陆征祥的言论感到愤怒,迅速向他发出警告,要求他停止散发不利于德国的言论。 然而,陆征祥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继续用激昂的声音批评纳粹的种种暴行。 他的勇气与坚持,让他在那段黑暗的岁月中成为了反抗的象征。 盖世太保渐渐被惹急了,决定将陆征祥送往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法肯豪森——曾在中国担任蒋介石军师的人,及时出面为陆征祥说情。 法肯豪森的影响力让盖世太保不得不考虑他的话,最终让陆征祥逃过了一劫。 他的坚持与勇气在那一刻得到了回报,但也让他明白,自己的斗争仍在继续。 二战结束后,74岁的陆征祥在一场公开演讲中发表了道歉信,向全体中国人道歉。 他承认,自己当年签订《二十一条》,虽是被迫,终究是对国家的一种背叛。 他的声音中透着深深的懊悔与反思:“现在日本战败了,中国收回了主权,我极为高兴。” 在那一刻,他仿佛卸下了多年的重担,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 陆征祥的一生,是中国从"弱国外交"走向"强国外交"的一个缩影。 作为首任外交总长,他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风;作为时局中的斗士,他据理力争、寸土必争。 他虽身处乱世,却初心不改,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陆征祥留给后人的,是一份大无畏的爱国情怀,一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奋斗精神。

0 阅读:356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79

用户14xxx79

3
2024-12-09 13:53

先生高义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