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家史铁生重病住院,医生问他的妻子要不要救?陈希米含泪答道:“不救了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10 02:39:04

2010年,作家史铁生重病住院,医生问他的妻子要不要救?陈希米含泪答道:“不救了!让他走,放过他吧!”随后,史铁生全身抽搐,痛苦万分,离开了人世。朋友们却都称赞陈希米:“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作家史铁生在病重时写下的一句诗。短短几个字,却饱含着他对生命的感悟和态度。这句诗也成为了他与妻子陈希米感人爱情故事的最佳注脚。 史铁生与陈希米的故事,要从1979年说起。 那一年,史铁生的处女作《爱情的命运》在一家叫《希望》的刊物上发表。编辑陈希米读到了这篇小说,十分欣赏史铁生的文笔。于是,她给史铁生写了一封信,从此展开了长达十年的通信交往。 十年书信往来,两人却从未谋面,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造化弄人,他们彼此都身负残疾:史铁生因病致残,只能依靠轮椅代步;而陈希米也有一条腿略显跛脚。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在字里行间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然而,命运没有放过史铁生。1989年,他又不幸患上了肾病。而就在他病重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陈希米,得知了这个消息。她心急如焚,不顾家人的反对,不远万里从大西北赶到了史铁生的身边。 当陈希米第一眼看到史铁生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面对身患重病、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陈希米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他相守。 就这样,通信十年的两个人,终于结为了夫妻。 正是在妻子的关怀和支持下,史铁生的文学创作才得以继续。婚后两年,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与地坛》,令文坛为之震动。尽管身体条件十分艰难,但他从未停止对写作的热爱。病床上,他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总字数达350万字之多。 史铁生60年的人生,有40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他常常感慨造物之不公,曾问苍天:"你给了我一支好笔,为何要收走我的腿?"但他并没有就此自暴自弃,而是用仅存的"三只脚"(双手和大脑)在文学的路上越走越远。正如他的名字"铁生"一样,他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惊人的生命力。 然而,造化弄人,命运再一次和史铁生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1998年,史铁生又罹患尿毒症。他的肾脏衰竭,身体日渐消瘦,疼痛难忍,常常痛不欲生。 但他依然保持乐观,靠透析维持生命,同时埋头写作。那几年,他写下了《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文学佳作。 这样煎熬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10年12月30日。那天,史铁生在做完透析后突发脑溢血,病情危重。医生找到陈希米,询问是否要抢救。医生说,以后可能要每天都做透析,才能维持生命,但那样会非常痛苦。 陈希米听后几乎崩溃。她怎能眼睁睁看着深爱的丈夫忍受病痛的折磨?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最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抢救,让丈夫不再受苦。 对史铁生的死,陈希米感到迷茫。她无法感受到痛苦,泪水仿佛在她的眼眶中凝固,夜晚也不再有辗转反侧的苦闷。那一刻,生命的失落似乎被一种无形的麻木所掩盖,留下的只是空洞的回忆。 最终,她还是去了德国。 出发时,她带着史铁生的骨灰,盒子小巧而精致,仿佛承载着他所有的故事与梦想。每一日,陈希米将盒子随身携带,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在德国的日子里,陈希米买下了一个布谷鸟咕咕钟,带回北京的家。 每到整点,鸟儿便飞出,随着清脆的音乐,男孩与女孩在花园中接吻,象征着她和史铁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然而,这些小心思无人再懂。每当她试图与空气中的寂静交谈,得到的却是无尽的沉默。 饭桌上,曾经的欢声笑语荡然无存,只有一张空椅子静静地伫立,仿佛在提醒她,过去的温暖已不复存在。此刻,陈希米才真正意识到,那个在她灵魂上打下烙印的人,真的永远不在了。 一个人孤守在北京空荡荡的房子里,面对回忆,她失声痛哭。死亡的真实感如潮水般涌来,让她明白无论自己准备了多久,终究无法“坦然接受”。 她的生活被这突如其来的失去撕扯得支离破碎,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瞬间崩塌。 每年,总会有人邀她写稿,但她总是拒绝,深怕那些文字会引发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痛。渐渐地,她逐渐意识到,写作其实是最接近亡夫的方式。 文字成为她与史铁生之间的桥梁,让他在她的叙述中“活”着。 2012年12月31日,在史铁生逝世两周年的日子,她终于鼓起勇气,发表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在这本书中,陈希米用文字纪念亡夫,希望通过每一篇文章让他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永存。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与对未来的坚韧,仿佛在与他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她还应了一家出版社的请求,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整理亡夫的遗稿,汇编成《史铁生全集》。这本书于2016年出版发行,成为两人共同的精神遗产,承载着他们曾经的梦想与追求。 尽管陈希米一直没有为史铁生立墓,生前他曾说过:“不管那形式,我们无论怎样都在一起,在天在地,永不相忘。” 这种信念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她知道自己会履行对亡夫的承诺,努力过好自己的下辈子,带着他的记忆与爱,继续前行。

0 阅读:1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