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杜月笙在弥留之际,将遗产分出去,孟小冬分到了2万3千美金。她低声嘀咕着:“这怎么够…”。杜家人白了她一眼:“美不死你!要不是老头子帮忙,2千你都甭想。 1951年的一个夏日,一代实业家杜月笙躺在病榻之上,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 杜月笙吩咐管家去把他的几个夫人和孟小冬都叫过来,要在临终前把自己的遗产分配了。 当孟小冬听说自己只分到了2万3千美金时,心里有些失落,这点钱以后的日子够用吗? 她低声嘀咕了一句,杜家人却听见了,冷冷地瞪了她一眼,没好气地说:"你少在那里不知足!要不是老爷子看在你的份上,2千块都轮不到你!" 孟小冬一时语塞,她何尝不明白自己的处境。别人是杜月笙的发妻,而自己不过是个姨太太,没有名分,地位低下。 杜月笙能在弥留之际还记得自己,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想到这里,孟小冬心里五味杂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去年,杜月笙不顾身体欠安,执意要为孟小冬补办一场婚礼。尽管只是形式上的,但杜月笙很认真地吩咐管家订了10桌最豪华的席面。 当时他已经卧病在床,是在众人搀扶下才坐上轮椅的。 婚礼那天,孟小冬穿上了最美的嫁衣,端庄大方地站在杜月笙身旁。 杜月笙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以后谁都不许再叫孟小冬"阿姨",一律改口叫"妈咪"。 杜家其他女眷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公然叫板。就这样,孟小冬终于得到了一个正式的名分。 来到香港后,杜月笙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渐渐卧床不起。 孟小冬就守在床前,事无巨细地照顾他。粥药不离口,夜尿不离手。 别人都觉得孟小冬是图杜月笙的钱,只有孟小冬自己清楚,她是真心实意地爱着这个男人,愿意陪他走到最后一刻。 在杜月笙的晚年,孟小冬几乎不再登台唱戏,生活的重心开始向杜月笙倾斜。 他们的关系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深厚,孟小冬成为了杜月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她在事业上有所放弃,但她却在这段关系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与安全感。 为了杜月笙的生日,孟小冬决定排练一出戏,虽然她已不再是那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但依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心血。 她花费了半年时间进行准备,力求在舞台上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她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杜月笙的生日,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他的深厚感情。 在那场演出中,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透着对杜月笙的爱意与敬意。 “胸卧猛虎,细嗅蔷薇。”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孟小冬与杜月笙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 杜月笙的强势与霸气,如同猛虎般令人畏惧,而孟小冬的柔情与美丽,则如同蔷薇般娇艳。 在这段关系中,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保护与温暖 孟小冬和杜月笙的情缘始于1920年,彼时,杜月笙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青帮头子,一次在舞台上看到了12岁的孟小冬演出,便被她的才艺和灵气吸引住了。 演出结束后,杜月笙特意到后台向孟小冬致敬,还用流利的申曲唱了一段:"孟姑娘,阿拉月笙有礼了!"逗得小姑娘咯咯直笑。 可惜缘分弄人,杜月笙与孟小冬就这样错过了。 六年后,杜月笙再次在北平与孟小冬相遇,发现她与京剧大师梅兰芳走得很近。 杜月笙挺喜欢孟小冬,几乎没有缺席她的每一场演出。 可是,他渐渐觉察到孟梅二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而自己恐怕比不过德艺双馨的梅兰芳。 最终,杜月笙选择了默默退出。 遗憾的是,孟小冬嫁给梅兰芳之后,名为妻子,实为妾室。 梅兰芳有一个发妻福芝芳,孟小冬只能屈居令狐冲"藏"起来。婚后,她不能登台演出,每日独守空房,生活并不美满。 更令她伤心的是,梅兰芳的母亲去世时,福芝芳拦在门口不准她去吊唁。梅兰芳也让她先回去,不给她一个妻子的尊重。 孟小冬心灰意冷,与梅兰芳分道扬镳。 杜月笙得知此事后,出面斡旋,为孟小冬争取到四万大洋的分手费。虽说钱不能买回尊严,但至少替孟小冬讨到了一个公道。 孟小冬反而不在乎那些钱,她只想重新开始人生。 痛定思痛,孟小冬重返舞台。 1937年,杜月笙为了筹款赈灾,举办义演,特地邀请孟小冬前来助阵。 期间,孟小冬身体抱恙,杜月笙像陀螺似的前后奔忙,不惜重金从北平请来名医,悉心照料她。 孟小冬被杜月笙的真诚打动,加上杜四姨太从中撮合,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然而,好景不长,抗战爆发,上海沦陷。 杜月笙被迫逃往香港,想带孟小冬一起,但她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婉拒了杜月笙。 其实,她也担心自己没名没分的,跟去了香港会没好日子过。杜月笙无奈,只得顺了她的意。 在香港的日子里,杜月笙一直惦记着孟小冬,不但接济她的生活,还资助她拜名师学艺,助她成就"冬皇"的霸业。 东方红,太阳升,抗战终于胜利了。 杜月笙迫不及待地回到上海,第一时间就派人去接孟小冬。 阔别八年,两个人都不再年轻。杜月笙苍老了许多,孟小冬也黯然憔悴。 但是,当彼此的目光再次交汇的时候,熟悉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岁月蹉跎,情谊犹在。从舞台初遇的惊鸿一瞥,到携手相伴二十载,他们的情意,已经融进彼此的生命里。
1951年,杜月笙在弥留之际,将遗产分出去,孟小冬分到了2万3千美金。她低声嘀咕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08 02:35:49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