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生日宴会上,微醺的冰心说:我的男性朋友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其他人起哄了,正要拿他俩打趣呢。只见冰心话锋一转: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植尚未成功,实秋仍需努力! 1923年的一个午后,一艘驶往美国的轮船在太平洋上破浪前行。甲板上,一位身着旗袍、细腰长发的年轻女子正凭栏远眺,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这位女子名叫谢婉莹,笔名冰心。她是当时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刚从协和女子大学毕业,这次远渡重洋是为了到美国深造。 就在冰心沉思之际,身后传来一个男声:"谢小姐,久仰大名。" 冰心回过头,只见一位戴着眼镜、身材颀长的男子正朝她走来。她认出了这位男子,是清华学校的梁实秋,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两人虽是校友,却从未谋面,这次竟在异国他乡的轮船上相遇,真是何其有缘。 "梁先生客气了。"冰心微微颔首,端庄地回应道。"听闻先生此行是去美国深造?" "正是,"梁实秋点点头,"在下准备去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 "原来梁先生志在文学研究,失敬失敬。"冰心有些惊讶,她原以为梁实秋是学理工科的。"婉莹此行是去学习创作,希望将来能为祖国的新文学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原来谢小姐是为文学而来,"梁实秋推了推眼镜,"不知谢小姐可曾涉猎文学批评?在下对此颇有兴趣。" "说实话,我对文学批评并不太了解,"冰心坦率地说,"我更喜欢用笔墨抒发内心的情感。" 就这样,两人在轮船上相识,却因志趣不同,交谈有些局促。冰心觉得梁实秋有些书生意气,高傲得很;而在梁实秋眼中,冰心也是个不苟言笑、清高冷傲的女子。这场偶遇似乎让两个才子佳人留下了不太愉快的第一印象。 然而,命运的齿轮已然开始转动。为了打发漫长的海上时光,梁实秋决定在船上创办一份小报,取名《海啸》。他在船上贴出启事,广邀才俊撰文。冰心看到了这则启事,内心颇为好奇。她想,何不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也好领教一下这位梁实秋的文采。 于是,冰心提笔写就了几篇散文诗,如《乡愁》《纸船》等,寄给了《海啸》编辑部。梁实秋拿到稿件,本想随意翻阅,却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冰心笔下的文字清新隽永,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字里行间还透着一股婉约柔美的风韵。这与梁实秋之前对冰心的印象大相径庭,不禁让他刮目相看。 从此,冰心开始频繁地向《海啸》投稿,梁实秋也时常在刊物上发表对她作品的评论。一来二去,两人在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领域渐渐产生了共鸣。 他们开始在甲板上相遇时停下脚步,就文学问题展开讨论,彼此切磋,互相启发。一段跨越山海的文学友谊,就这样在海天之间萌芽了。 抵达美国后,梁实秋选择了科罗拉多大学继续深造,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科罗拉多的高山与广阔的自然风光给了他无限的灵感,而学术氛围的浓厚也促使他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第二年,梁实秋考入了享誉全球的哈佛大学,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在哈佛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类文学社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与此同时,冰心则进入了威尔斯莱女子学院继续她的学业。 威尔斯莱作为美国顶尖的女子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与广阔的社交平台。 尽管两人所在的学校不同,但波士顿地区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得他们能够轻松往返。 两校相距约一个多小时的火车路程,成为他们维持联系的重要纽带。 每逢周末或美国的法定假日,梁实秋总会组织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前往威尔斯莱女子学院探访冰心。每次访问,双方都会分享各自的学术心得与生活趣事,彼此的交流不仅限于文学创作,还包括对人生理想与未来发展的探讨。 这些频繁的往来,使得梁实秋与冰心的友谊逐渐加深,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相互启发与支持,使得两人的才情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与认可。 学成归国后,尽管梁实秋与冰心身处不同的工作岗位,彼此见面的机会大为减少,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通过书信,他们分享各自的生活经历、学术成果与文学创作,继续在精神上互相支持与鼓励。 梁实秋在国内积极从事文学翻译与评论工作,推动了中外文学的交流;而冰心则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歌与散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回国后的梁实秋与冰心,虽然不再频繁见面,但他们的友谊依然坚固,通过书信传递的思想与情感,延续了他们在异国他乡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 在一次生日宴上,梁实秋要冰心为他题字。冰心那天喝了点酒,略一思索便挥笔而就:“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众人不满。 冰心补充道:“稍安勿躁,我还没有写完。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植尚未成功,实秋仍需努力。”众人大笑。 多年之后,梁实秋嘱咐女儿前往看望冰心,当时冰心正在住院,梁文蔷送上父亲的一本书,说:“我爸爸让我带句话,’他没变’。”冰心开心地笑了:“告诉他,我也没变。”
梁实秋的生日宴会上,微醺的冰心说:我的男性朋友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其他人起哄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10 02:39:0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