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觉醒,叫“什么都不做”》
一位读者朋友在北京做创意工作。前不久我们聊天的时候,TA问我说:感觉自己这些年的脑子变得越来越迟钝。在公司里开头脑风暴会议的时候,很少还能再提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想法了。而且是属于那种「越努力,越倒退」的状态。
是不是自己真的上了年纪?但也才二十多岁啊。
我说,你是不是经常熬夜、加班,缺少睡眠和放空时间?并且碎片时间会使用短视频来打发。
TA回答说是的。工作太多,根本做不过来。哪还有时间放空?那不成偷懒了吗?更何况,自己是做创意工作的,必须要经常输入新信息。每天足够的上网时间甚至是必修课。TA恨不得一有点时间就拿出手机来看看,生怕错过最新的「热点」。
可真实情况恰恰相反。
每天给自己的放空时间,并不是偷懒。并且,一个人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智力生产力」——比如创意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全然放空的时间就是绝对必要的。
1.
我们的大脑,有三种主要的运作模式。它们分别为:反射脑、思考脑、储存脑。
反射脑一如其名,反应快速且原始。它自发而无意识地处理问题。持续不断地迅速产生各种直觉、第一印象和感觉。
思考脑则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一部分自我。每当我们使用思考脑的时候,总是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它的反应速度很慢,做判断的时候会进行深思熟虑,且消耗大量能量。
反射脑和思考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经常协同工作、互相转换。通过大量练习,行为和推理过程,可以从有意识的思考脑转移到反射脑,变成自动完成的、无意识的反射,直觉和习惯。
这是人类大脑重要的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这种互相转换的系统,我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
想想看,如果每次吃饭的时候,你都要思考一遍自己要不要吃、喜不喜欢吃,如何拿筷子才是最正确的动作,如何咀嚼。那么每天我们只是做吃饭这件事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对反射脑养成的习惯施加影响,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意味着自我改善的可能性。
但在大脑的反射、思考两种运作模式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重要的运作模式:也即「储存脑」运作模式。
它可以将我们输入进大脑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存放、理解和记忆。
阅读一本艰深晦涩的书籍,读到一些难以读懂的句子,于是你使用自己的思考脑进行解读,却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然后放在一边,忽然有一天,这个句子从你的脑子里跳了出来,你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在处理工作的时候,想不到解决方案。可是,在你洗澡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忽然灵光一现,立刻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做。
你寻找某个记忆,但就是想不起来。但你越是思考,距离答案就越远。于是你放弃了,将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然后奇迹般的,就有了答案。
这些灵光一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它们全部都是储存脑工作的结果。
2.
储存脑和思考脑是矛盾的关系。一个在工作的时候,另外一个就很难开始自己的工作。
它最高效的工作时间,是在我们睡眠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前一天晚上你还觉得困难的问题,第二天再处理的时候,常常会变得简单。因为经过了储存脑一个晚上的整理、归类、理解之后,它与我们过去的经验进行了更好的结合。你的储存脑已经试过了无数种排列组合它的方式。
其次,是在我们放空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思考脑不工作的时候。譬如安静地喝一杯茶、闭目养神、冥想、开车、散步、专注地做饭、陪伴家人玩乐。
总之,就是你不需要太多的认知去理解和记忆什么。
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找到这些事。
如果你能够在做事的时候分神,然后在心里默数数字,从1数到100。在这个过程里,还能把事情做好的时候,就说明你正在做的这些事,并不需要太多思考脑的参与。
比如开车的时候,你很容易就能做到。
但如果遇见开车迷路,努力寻找方向,你会发现自己无法一边数数,一边把这件事做好。原因无他,迷路的时候,你的思考脑正在进行大量的认知工作。
同样的,你无法在一边刷短视频、社交网络、玩游戏的时候进行默数,还能把它们做好。因为做这些事需要大量的认知资源。
尤其是短视频,用不可预测的信息来吸引你的注意力——毕竟,如果所有的事情你都知道,也就不愿意再继续看下去了。社交网络和游戏同理。
3.
我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休息,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工作。在处理工作难题,遇到了巨大的挫败感之后,给自己找点乐子、恢复心情,然后再重新投入,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
事实上,我们也正是这样说服自己的。
可是,如果我们所选择的休息方式,不仅无法让我们放松,反而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工作能力呢?
尤其是在这个智力工作变得格外普遍的今天。
无论是管理、营销、还是创意,都需要大量的认知参与,才能做好。
创意的确需要新的信息输入,但「后台整理」也不可或缺。否则这些信息会变成碎片一样的死信息,根本无法被我们有效使用。
除此之外,即使你不需要新的创意,也需要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来面对种种人生中的问题——如果你想要把一件事做好,仅仅只是重复去做那些「你一边数数,一边还能做好的行动」是不行的。
把一件事单纯重复一万次不会带来多少改变。除非你进行刻意努力——也就是带着认知的努力,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努力。
当你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做,然后留给自己时间放空,你的储存脑就会为你勤劳工作,想出许多绝妙的点子。
可是,如果你把休息时间全部都用来挤占自己的认知空间,它就会失去很多为你效劳的机会。
什么都不做,听起来似乎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
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总是与直觉相反。
能带来灵感、创意、洞见——或者笼统来说,能带来觉醒的事,恰恰是什么都不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