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猿看文物# #微博公开课#
【玉琮】(西周)
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琮,内圆外方,绝地通天,是中国古代玉礼器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玉琮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有影响力的当然是良渚文化的玉琮,其影响力远播今天的四川、广东等地。商周时期,玉文化进一步发展,人们认为玉是天地之精华,具有充足的“精气”,可以使精神不灭、灵魂不朽,因此,以玉敛葬的习俗盛行,玉器类型也相应变化,玉琮不再是最主要的玉礼器。秦汉以降,随着玉器不断的世俗化,至唐宋时期,人们已经不了解玉琮的真正功能,玉琮也逐渐成为金石学家收藏和研究的对象。好古的乾隆皇帝就收藏有一些玉琮,也曾猜测玉琮是古代的车轴,还在上面刻诗,改造成花瓶等等。
这件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的北赵晋侯墓地的玉琮,考古发现时,它正位于墓主人晋献侯的腹部,结合当时以玉敛葬的文化,学者们推测该玉琮可能起到生殖器套的作用,以保墓主人肉身不灭、灵魂不朽。
有意思的是,从形制、纹饰来看,这件玉琮的中部呈圆筒形,外壁以四条脊为中线在四面均刻有良渚文化风格的神人兽面纹,中腰环绕的弦纹将它分为上下两节:上一节饰有两组内凹弦纹和一张神人面,神人的鼻部轻微凸起,涌动着商周时期典型纹饰——雷纹;下一节则匍匐着一张兽面,兽目威严,圆角方形,也饰有雷纹。
整件玉琮雕琢精细,不同于其他多数素面无纹的商周式玉琮,它既有商周的时代风格,又有良渚文化的韵味,因此学者们推测这件玉琮可能是用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改制的,也许是墓主人的收藏品。玉是珍贵的材料,玉器在当时更是一器难制,其实,收藏并且再利用古代玉器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著名的妇好墓中就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器。
图片以及资料来源:
1.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官方微博、微信平台“郁郁乎文哉”展览系列推送和导览手册
2.孙华,张奎,张崇宁,孙庆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01):4-28+97-98+1.
3.刘斌.良渚文化玉琮初探[J].文物,1990(02):30-37.
4.蒋闰蕾.夏商西周遗址中所见良渚风格玉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5.钱江晚报.下手了!乾隆连良渚玉琮也没放过[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