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宋代】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小猿看文物

丝佩说历史 2023-04-05 21:43:51

“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宋代】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小猿看文物##清明#

【瓷墓志】

墓志由墓碑演化而来,主要记载墓主人的姓名、籍贯、生平事迹等基本情况,一些墓志还有赞颂墓主人的部分。墓志因随葬入土,又被叫做“埋铭”“葬志”,民间俗称为“暗碑”。

一般来说,石质的墓志较为常见,少数刻在砖上(主要是吐鲁番地区,当地还有泥质和木质的墓志)。东汉后期,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人们“恐地变,虑山异,镌瓷石为墓志铭”,出现了一些以日用瓷器为载体的墓志。唐代,著名的越窑瓷器产地浙江上林湖地区开始专门烧制瓷墓志。宋元时期,出现了青花墓志(以瓷为质,青料为墨)。这种青花墓志主要出土于景德镇及毗邻地区,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般在青花瓷盘的底上或盘内书写或錾刻铭文。道光时期,一种(长)方形的青花缠枝纹墓志盒大量出现。整体上来看,瓷墓志的铭文经历了由繁到简的一个过程。铭文内容最初十分详细具体,随后逐渐简化,最后大致只剩姓名、生卒时间、子嗣、下葬时间等内容。

瓷墓志是一种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墓志,使用范围大体分布在江南几个制瓷业发达的地区,如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等地。目前来看,使用较为集中的区域是浙江上林湖一带。学者们推测,瓷墓志的出现或许与当地缺乏优质的石材和制瓷业的高度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江南地区气候较为湿润,土壤多呈酸性,腐蚀性较强,石墓志不易保存;而制瓷业的兴盛也为当地人烧制瓷墓志提供了便利条件。

[微风]又是一年清明,烟雨蒙蒙,目之所及,“惟有春风舞纸钱”,和那小小的一方墓碑罢了,而扫墓祭拜时一个又一个的仪式,却也无不寄托着我们对于亲人的无尽思念[心]~

参考资料:

[1]王宁.青花墓志铭 瓷苑罕珍品[J].东南文化,2001(08):59-63.

[2]孟国栋.异质之美:上林湖新出瓷墓志生成的地域因缘及其文化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2018(12):126-133+160.

[3]尹青兰.清代的瓷墓志[J].南方文物,2002(01):70-72.

图片来源:

图1|徐胜墓志罐(唐) 鲁怒放.余姚出土一件唐代墓志罐[J].文物,1997(10):83-84.

图2|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元) 钟洪香,陈书迁.从清墓志瓷盘解读清代江西的丧葬文化[J].收藏家,2019(10):69-74.

图3|万历四年僧人青花墓志(明) 王宁.青花墓志铭 瓷苑罕珍品[J].东南文化,2001(08):59-63.

图4|青花一路荣华盘(清 嘉庆) 钟洪香,陈书迁.从清墓志瓷盘解读清代江西的丧葬文化[J].收藏家,2019(10):69-74.

图5|青花变体动物纹长方盒(清) 尹青兰.清代的瓷墓志[J].南方文物,2002(01):70-72.

文|观察猿小七

0 阅读:0
丝佩说历史

丝佩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