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今天起不再是资产,而是“人质”!很多人以为,中国抛售美债是为了止损。错了!真相是,北京正在执行一次“战前总动员”,系统性地清算敌国金融资产,将其转化为打赢下一场战争的硬通货! 5月中国持有美债规模定格在7563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更意味着中国已连续多年稳步减持,累计抛售规模超过5600亿美元。 这波操作绝非简单的市场避险,而是一场针对美元信用崩塌的前瞻性布局,是中国在全球金融秩序重构中争夺主动权的战略行动。 美元信用的崩塌早已不是秘密,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支撑美元霸权的两大基石正在瓦解,一是美国自身的债务失控,二是其将金融工具政治化的短视行为。 如今美国的债务规模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负着超过10万美元的债务,而每年仅利息支出就占据了联邦财政支出的近五分之一。 这笔庞大的利息开销,已经开始挤压教育、基建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形成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 另外,美国两党将债务上限谈判当作政治博弈的筹码,一次次把全球经济推向违约边缘,这种对债务责任的漠视,正在一点点消耗全球对美元的信任。 美国用金融制裁武器化的做法,彻底打破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国际共识。 通过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的制裁清单,美国可以随意冻结他国海外资产,俄罗斯数千亿美元资产被冻结的案例,给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当美元不再是安全的价值储存工具,而是可能被随时没收的“人质”,减持美债就成了各国自保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减持节奏,恰好印证了这一判断,从峰值时的1.32万亿美元到如今的7563亿美元,每一次抛售都是对美元信用的重新评估。 中国的应对策略远比单纯抛售美债更为深远,形成了“硬资产储备+多边货币合作”的双轮驱动。 在硬资产布局上,黄金成为核心选择,截至2025年8月,中国央行已经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储备量达到7406万盎司。 黄金的价值在于它不依附于任何国家信用,不会因政治博弈而贬值,更不会被单方面冻结。 在全球央行集体增持黄金的浪潮中,中国的动作尤为坚定,这背后是对“无信用背书硬通货”的战略认同。网友的看法很实在,黄金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远比纸面上的美债更让人安心。 除了黄金,中国还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战略资源资产。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中国企业在印尼拿下了储量达400吨的金矿开采权,在非洲收购了大型铜矿,这些资源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命脉,更是对冲美元贬值的重要筹码。 将美元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矿产、能源等硬资产,既保障了国内产业链的资源安全,又彻底摆脱了被美国金融制裁的风险。 这种“金融符号换实物资产”的操作,展现了中国应对全球金融风险的深层思考。 在多边货币合作领域,中国的步伐同样坚定。2025年金砖国家峰会上,普京宣布成员国之间90%的交易已经使用本币结算,这一数据背后,是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的加速。 中俄之间87%的石油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37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本币结算协议,这些合作正在构建一个不依赖美元的跨境支付网络。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73%降至2024年的58%,这一趋势还在持续。中国推动的本币结算,不是要搞货币霸权,而是要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安全的国际支付体系。 全球各国对美债的态度分化,更能说明问题。英国虽然超越中国成为美债第二大海外持有国,但这并非出于对美债信用的认可,而是为了巩固伦敦作为美元金融中心的地位。 欧洲多国则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依赖美元体系,另一方面又担心被美国金融制裁牵连,只能小心翼翼地多元化外汇储备。 相比之下,金砖国家的去美元化进程最为坚决,通过扩大本币结算、建立自主支付系统,逐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这种分化背后,是全球各国对美元霸权的重新审视。 中国的战略转型,本质上是对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新定义。 过去三十年“中国提供商品、美国印发美元、美债回流”的循环已经难以为继,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信用崩塌,让这个循环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中国的抛售美债、增持黄金、推动本币结算,不是要引发金融战争,而是要在动荡的国际格局中,为自己构建一道坚实的金融安全屏障。 这场金融领域的博弈,最终考验的是各国的信用和战略眼光。美国如果继续将美元武器化、无视债务责任,只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 而中国的选择,正在为全球提供一种新的金融安全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