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0月17日晚报道:“德国财长谈稀土管制:我们已在七国集团内部明确表示,不认同中方做法。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周五批评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的决定,并表示希望在美中APEC会晤后,局势能够缓和。” 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企业对高端材料的需求极为依赖供应链的稳定。从汽车工业到精密仪器,稀土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是“藏得深、用得狠”。 去年德国就已经开始鼓励企业“去中国化”采购,但发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次林德纳的发声,更多是在释放一个信号:德国不希望看到稀土被当作一种“外交筹码”。 不过,问题在于,这种说法本身就陷入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逻辑悖论。西方国家在过去多年里,不断对中国高科技企业施加限制,从芯片禁令到设备封锁,几乎都是以所谓“国家安全”为名。 而当中国在关键领域合理调整出口政策,反而就被说成“工具化”“不合作”,这种双标思维,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说不圆了。 林德纳这番话,说是批评,倒更像是一种预防性喊话。德国清楚,中国并没有封锁出口,而是加强了许可审批机制,这属于主权范围之内的经济政策调整,并不违反任何国际贸易规则。 德国此刻的焦虑,其实是一种“系统性不确定感”的外溢反应。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经历重构,欧洲在能源、原材料、技术等多个方向都感受到“被卡脖子”的风险。 尤其是俄乌冲突后,欧洲对地缘政治的依赖感空前加剧。在这个背景下,德国希望尽快建立所谓“战略自主”,但现实是,稀土的替代来源短期内根本无法形成规模化产能。 即便找到矿源,真正的瓶颈还是在提炼和加工环节,这恰恰是中国的强项。想绕开中国,不是不可以,只是代价大得惊人。 林德纳提到希望中美在即将召开的APEC会议上“缓和局势”,这也透露出德国对中美关系的高度关注。 德国的对华政策并不简单是“批评”或“依赖”,而是深陷在一种“既要又要”的复杂情绪中。 一方面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清楚离不开中国市场和资源。这不是德国一家之困,而是整个西方制造体系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 说到底,德国不满的是一种对未来不可控的焦虑,而不是仅仅因为中国“管了点稀土”。 德国此番表态,虽然语气强硬,但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实际行动上的重大转变。这与其说是策略,不如说是姿态。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国家都不愿意轻易冒险激化与主要经济体的冲突。 德国更是如此。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它既需要中国的市场,也需要稳定的国际秩序。林德纳的言论更像是对国内产业界的一种安抚,对外也是一种“希望对话”的试探。 从长期来看,稀土不会成为中德关系的核心矛盾。因为中德之间有着远超资源贸易的深层合作纽带。 德国产业界对中国市场的渴望远比政客口中的“战略自主”来得实际。而中国也愿意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资源博弈正在进入一个更精细化、更结构性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掌握技术优势和规则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动。 中国在稀土上的主动调整,是对长期战略的前瞻部署,更是对全球市场规则的积极参与。面对外界的一些误读甚至质疑,中国不需要急于回应,而是要从制度建设、产业升级、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继续夯实话语权和主动权。 至于德国,如果能从这次风波中看清现实的复杂性,或许也能在未来的中欧关系中,找到更加理性和务实的坐标。 素材来源:中方发布稀土新规,德国财政部长声称:不认同中方做法 2025-10-18 11:09·观察者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