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医临床的“宝藏方”和“全能方”——温胆汤,藏着5个秘密中医在千百年临床实践中,

中医临床的“宝藏方”和“全能方”——温胆汤,藏着5个秘密

中医在千百年临床实践中,不仅总结出众多治法,积累大量病案,还培养出许多名医,留下珍贵典籍,涌现不计其数的方剂,在治病救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业界公认的中医临床“十大方剂”,既有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等经典,又有逍遥散、归脾汤等至今还在用的好方,更有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堪称“国民神药”的良方。

其中有一个方剂,力压其它众多优秀方剂脱颖而出,而且至今在病名、病机、病理上有许多探讨,这在中医方剂里不多见,它就是“温胆汤”。

温胆汤由6味药组成:半夏、竹茹、茯苓、枳实、陈皮、炙甘草,它是一个“两用”方剂,可内服,可泡脚。从组方和用途看,温胆汤并不算突出。以6味药组成方剂,短小精悍,但远远算不上“惊艳”;可内服可外用,中医宝库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方子,为何偏偏是温胆汤脱颖而出?

温胆汤目前取得的“主要荣誉”,包括:入选传统中医“十大名方”;收录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方剂学》等书籍;2018年列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已证实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有确切疗效,可以用“身经百战”来形容。

温胆汤从组方属性看,偏向于祛痰,尤其在“气机郁结、痰浊内扰”为核心病机的病症中,有真实疗效。后世受到伤寒学说、火神学说、扶阳学说、温病学说等积极评价,也得益于它“身经百战”、“常战常胜”的临床实绩。

所以,有必要把温胆汤好好剖析一下。其实它藏有5个秘密和细节,很多人不知道。

第一个细节,温胆汤的真实出处,很多人没搞明白。

如今不少医书的记述,温胆汤出自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把温胆汤问世时间延后了500年以上。

温胆汤的发展历程“充满波折”,因为其原著已散佚,且经后世多次化裁,改得“面目全非”。最早的出处是南北朝姚增垣所著的《集验方》,但该书已失传,幸运的是,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记载和引用,另一本唐代医书《外台秘要》明确温胆汤出自《集验方》,至于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是经过改良后的方剂。

总结起来就是:温胆汤的方源是《集验方》,收录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进行化裁,在药量、炮制及煎服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

第二个细节,温胆汤为什么叫“温胆”?

中医有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络等区分,胆属于六腑之一,属木,为决断之官,清净之腑,与肝互表,主决断、出谋虑,喜静恶扰,怕壅滞郁堵,协助肝脏疏泄,促进脾的运化和肠胃消化。

中医认为,胆失其常则木郁失运,渐生痰涎,痰浊郁而化热扰胆,胃气失和,所以虚烦不得眠,胆怯肝郁心悸脾虚等问题接连发生。

胆经归少阳,以降为顺,调肝治脾先安胆。胆经,寒凉之法不会降,辛热之法也不会降,只有温法才会降,所以叫“温胆”。

第三个细节,温胆汤传承千百年,它竟然是“三无”方剂。

用现代眼光看,“三无”是贬义词,存在风险,用在温胆汤上面,“三无”是指这3个方面:

一是无胆药,却能治胆病。胆药一般是柴胡、郁金、大黄、茵陈、金钱草等,利胆、退黄、行气、疏肝、泻火,但温胆汤里面没有治胆之药,却能组合起来温胆,治胆,令人称奇。

二是无贵药,用小钱解决大问题。胆病可引起多种疾病,所以要及时治疗,拖不得,与一些药方喜欢堆砌牛黄、麝香、鹿茸等名贵药的方剂不同,温胆汤没有一个贵药,一剂只需几块钱,却能解决大问题。

三是无猛药,能治疑难杂症。温胆汤没有用附子、干姜、大黄、三菱、莪术等大辛、大热、大毒、大泻、大破等攻伐猛烈的药材,都是温润+寒凉的药材配伍,却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值得称道。

第四个细节,温胆汤调理有三个梯队。

温胆汤调治的底气是气机升降,胆气下降,升肝气,快脾气,它有三个梯队:

第一个梯队是枳实破气下行,当先锋,打破“气郁痰阻”的病理状态。

第二个梯队是半夏和陈皮组合,化痰祛湿和理气化湿组合,形成温胆汤除痰湿的核心组合,而且半夏是降气的,降胆气和胃气。

第三个梯队是茯苓和竹茹,茯苓健脾渗湿,竹茹化痰清热,在半夏、陈皮把痰浊化掉之后,用茯苓和竹茹把湿浊排出来。

最后是甘草,益胃调和。

第五个细节,温胆汤的核心是调治4个方面。

很多人从不同的医书,看到温胆汤的君药不一样:有的是半夏,有的是竹茹,还有衍生方用生姜的,疑问不小。其实以哪一个为君药,是根据辨证为胆寒、胆失和,或脏寒腑热、脏热腑寒来说的。

温胆汤真正的本事是调畅三焦,一方面是治病求本,立足中焦肝脾;一方面是重视通郁,调畅三焦;一方面是疏利气机,以复其正,重点调理4个方面:

清热化痰——胆热呕痰,气逆吐苦,惊悸胸闷;解郁化痰——化痰理气,疏调肝胆;分销走泄——疏泄三焦湿热邪气;和胃降胆——胃气和降,木郁则达,胆与胃皆和,则疏达通降。

总之,温胆汤的5个细节,是它“身经百战”的明证和保证,后世衍生出众多方剂,至少超过30个,都是在这5个方面上的加减化裁,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中医提醒:注意使用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