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飞行员为啥喊“飞豹”是轰炸机?看它的块头就明白了! “飞豹”(歼轰-7)是我国首款自主设计的歼击轰炸机,它的设计思路,与1982年马岛海战的经典战例直接相关。 当时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仅用一枚飞鱼导弹就击沉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飞豹”的研发,也由此明确了“侧重对地对海打击”的方向。 它的尺寸明显大于普通战斗机,机长超21米,翼展近13米,与美军F-111A战斗轰炸机体量相当,敦实的机身轮廓,自带一种接近轰炸机的厚重感,视觉上便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更关键的是“飞豹”的性能特质贴合“打击”需求。它设有11个武器挂点,可搭载反舰导弹、空地导弹及精确制导炸弹,最大载弹量达9吨,远超以空战为主的战斗机,这种“侧重火力投放”的能力,与轰炸机属性高度契合。 同时,它采用双座布局,一名乘员负责飞行操控,另一名专注于目标搜索与武器控制,这种分工设计更适配复杂的对地、对海打击任务,作战逻辑与传统轰炸机的思路一致。 此外,它1600多公里的作战半径,能执行远程打击,这也是轰炸机常见的优势。 当然,“飞豹”并未舍弃战斗机的基础能力,可实现超音速飞行,也能挂载空空导弹自卫。 但它的体型优势、突出的火力装载能力,以及偏向打击的定位过于鲜明,所以老飞行员习惯用“轰炸机”这一称呼。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