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掏出65亿美元敲定俄罗斯苏-35战机订单,不少人替歼-10CE惋惜。 可伊朗的战场需求,偏偏绕开了歼-10CE的优势领域。这个常年被美国制裁、与以色列剑拔弩张的国家,需要的不是单纯的“空中格斗手”,而是能撑起全域攻防的“多面手”。 阿拉伯海与印度洋的航道是伊朗的经济生命线,油轮航线随时可能遭遇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封锁,这时候就需要能挂载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战机,在远海形成威慑,为油轮撑开“安全屏障”。 从伊朗本土到以色列,直线距离超过1600公里,想要实施空袭打击,战机必须具备超大航程与重载挂载能力,能搭载大型精确制导炸弹、对地导弹乃至巡航导弹。 苏-35这样的双发重型战机,就像“空中弹药库”,刚好能满足这种远程突击需求。伊朗的防御需求同样指向重型战机。以色列空军的空袭机群常常穿越伊拉克、叙利亚领空,对伊朗目标发动突袭,这要求伊朗战机必须具备远程拦截能力。 苏-35的大航程能支撑其在伊拉克、叙利亚上空长时间巡逻,多挂点设计可搭载大量中距空空导弹,配合大型电子战系统,能在远距离有效拦截来袭机群。这种“攻防兼备”的特性,正是伊朗应对复杂空情的刚需。 更深层的原因,藏在伊朗的装备体系与使用习惯里。伊朗空军长期依赖F-14重型战斗机,对双发重型战机的可靠性与作战效能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可。 其现有的空防体系,从S-300防空导弹到各类电子战装备,基本都是俄罗斯制式,苏-35能无缝融入这套体系,在数据链互通、后勤维护等方面省去大量麻烦,装备建设成本也更低。 但伊朗的核心需求并非单纯的空中格斗,对他们而言,能带着反舰导弹威慑航母、挂着巡航导弹打击以色列、扛着中距弹远程拦截的战机,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苏-35就像“战斗卡车”,载弹量和航程的优势刚好踩中了伊朗的痛点。 说到底,伊朗选择苏-35是“量体裁衣”的结果,不同战机有不同的使命定位,这场订单的归属,再次印证了军工贸易的铁律:没有最好的装备,只有最适配需求的装备。 而伊朗的选择,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精准对接客户的战略需求,远比单纯比拼性能参数更重要。印巴歼-10c 俄苏35战机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