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汉化,又一边去华!在中国版图一千年,为何越南却不一条心? 你可能想不到,越南人曾经用汉字写诗、读孔子、拜祖先,还建了一座“山寨版”的紫禁城。但今天,他们却把中文课从教材里删得干干净净,连孔子学院都直接拒绝。 得从一场潮水说起。公元938年,白藤江边风高浪急,吴权带着一队士兵伏击南汉舰队。 借着潮汐,他一举击沉敌船,打出了越南历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战”。 但你别以为这就是彻底分家了,实际上在这场胜利前,越南已经整整“北属”了1000年。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了南越国,把今天的越南北部划成了“交趾郡”,正式纳入中原版图。 唐朝时,更是设立了“安南都护府”,连科举、礼仪、语言、信仰,全都照搬中国那一套。 甚至连首都升龙(今河内)都模仿北京建了座“皇城”,一点不走样。 但问题来了,表面上看是“全盘接轨”,可底下的水却一点不平。 地方上的土豪家族,像曲氏、阮氏、李氏,说白了谁也不真听皇帝的,自己在地头称王。 这种“上汉化、下割据”的局面,导致越南虽然在制度上像中国,可精神上始终没彻底“归队”。 转折点出现在15世纪。 明成祖朱棣派兵灭了越南本土的胡朝,再次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强行推行汉化—— 恢复科举、统一礼器、推广汉字。 结果呢?越南人直接炸锅了,黎利带头起义,打了20年,把明军赶了回去。 这事儿深深刻在越南人心里:汉化=被统治。 可讽刺的是,黎利建立的后黎朝,转头又继续用汉字、搞科举、拜孔子。 怎么说呢?他们一方面要抵抗中国的控制,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中国的“文化工具箱”。 就像有人说的:“你可以不喜欢你爸,但你活着全靠他教你的那一套。”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故事就此尘埃落定,其实没那么简单。法国人来了,局势又变了。 1885年,法国殖民越南后,直接把汉字给废了,改推“国语字”—— 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越南语的方式,完全切断了跟中国文化的书面纽带。 到1945年独立时,汉字识字率连30%都不到。 法国人搞“去华化”是有目的的:只要越南不再认同中国文化,就更容易被西方同化。 而越南独立之后,胡志明政府也没打算“回头”。 他们干脆把国语字当成扫盲工具,称汉字“复杂落后”。 还在教科书里把过去的“汉化”写成“文化侵略”。 可问题是,越南语言里30%的词汇还是来自汉语,连“国家”“历史”“经济”这些词,都是汉字词。 到底是去,还是留?越南自己也说不清。 文化上矛盾,政治上更撕裂。越南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 北方红河三角洲一带,文化上亲中,保守、重传统。 中部原本是印度教占婆王国,被吞并后混杂信仰。 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原是高棉佛教地,经济上更开放、亲西方。 三块区域,三种文化,三套思维方式,注定难统一。 这还不止。法国殖民期间,越南被人为划分成北圻、中圻、南圻三块,各搞各的。 即使后来统一了,心理上的裂痕还在。 今天的胡志明市,一个城市就贡献全国35%的GDP,而北方依然掌握政治大权。 这种“南富北管”的格局,让越南内部矛盾不断。 可即便如此,民间对中国文化的好感还在。 春节贴“福”字、看《甄嬛传》、追李子柒这种中国网红,在越南都火得一塌糊涂。 但官方层面却是另一回事:中越边界还没完全划清,南海主权争议不断。 越南政府不仅抵制孔子学院,连中国援建的博物馆都不愿提。 这种“民间亲华、官方去华”的割裂,说穿了就是政治现实与文化情感的错位。 他们不想当中国的“附庸”,但又无法彻底摆脱中国的文化烙印。 其实越南人自己也很清楚,无论怎么“去华”,历史是甩不掉的。 他们把国家从“大瞿越”改成“大越”,建构本土神话,捧“龙子仙孙”的神话起源。 还整合了水母、稻母、山母、大母神这些信仰,来对抗中国的“母亲河”叙事。 但越南语里还是满满的汉语词,越南的传统节日还是照着中国农历过,根本抹不掉。 说到底,越南是一边汉化,一边反抗汉化;一边靠近中国,一边想逃离中国。 越南这一千年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一场“文化认同”与“政治独立”的拉锯战。
一边汉化,又一边去华!在中国版图一千年,为何越南却不一条心? 你可能想不到,越南
地缘历史
2025-10-04 15:47: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