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把日本国旗作为入口门垫,以供参观者可以踩一脚再进去,这还是官方规定的正式仪式,从2013年就开始这么做了。日本人多次抗议,澳大利亚根本不理睬,他们说旭日旗不算日本军旗,因为日本作为战败国不能拥有军队。 门口那块门垫,不是普通地毯,是厚度翻倍、做旧处理过的“旭日旗”图案垫子。 踩的人太多,颜色都磨淡了。 2025年,他们干脆把它变成临时文物,说是“千万人脚下的历史”,准备搬进展厅永久保存。 可问题来了,日本那边气炸了。 抗议信一封接一封,外交照会也送了好几次,最早的还得追溯到2013年。 那年,日本参议员和田政宗自己去参观,当场翻脸,质问澳方这是“对国家象征的侮辱”。 可澳大利亚这边,压根没打算让步。 他们的回话很硬气。说这不是国旗,是“旧日军的标识”。 还翻出《波茨坦公告》和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来撑腰—— 你们自己都放弃军队了,怎么能说我们侮辱军队标志? 这还没完,馆长更是放话:“除非日本真诚反省战争罪行,否则这仪式一天都不会取消。” 你可能会问,踩个旗而已,至于搞这么大阵仗吗? 其实背后藏着一段澳大利亚人永远忘不掉的二战记忆。 1942年,日军出动242架飞机,炸了达尔文港。 那场空袭投弹量比珍珠港还多,243人当场死亡,35艘船被毁。 澳大利亚人一直把那天叫做“我们自己的珍珠港”。 再往后,泰缅“死亡铁路”开建,3万多名澳军战俘被强迫修路。 饥饿、热病、虐待,活下来的不到三分之二。 还有拉哈大屠杀,300名澳战俘被日军砍头、刺杀,手段残忍得让人作呕。 最让人揪心的是一个叫伦纳德·西夫利特的澳军中士。 他被俘后,在新几内亚被斩首。日本人还特地拍了照片。 照片一公布,全澳洲怒了。 那张照片现在还挂在博物馆里,旁边就写着:“他不是一个人。” 所以你现在再看那个门垫,就不只是踩旗那么简单了。 这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宣泄,是给后人上的一堂课。 当然,日本右翼不高兴了。 他们在网上发起抵制澳洲旅游的签名活动,还要求下架所有带旭日旗图案的纪念品。 可澳洲这边根本没当回事,馆方还回应说:“这些纪念品的利润,全用来保存老兵口述历史。” 不仅如此,博物馆还趁机做了个教育项目。 他们和纪录片《深入北方的小路》合作,让青少年通过影像和实物,了解泰缅铁路战俘的苦难。 参与率比以前高了40%。 馆里地板上还有一行字:“每一步都在选择,是遗忘还是铭记?” 你听听,人家这是把踩旗当教育工程搞的。 更有意思的是,2019年,日本还想通过外交手段搞定这事。 一位专员亲自到场交涉,结果馆长当着他的面,把那块已经被踩坏的门垫拿出来说: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谈判不欢而散,仪式照旧进行。 澳大利亚政府的态度也很明确。 他们承认和日本在经济上有高度合作,但在历史问题上,“尊重盟友,不代表改写历史”。 2019年,澳洲还要求超市下架印有旭日旗的衬衫,以平息韩国侨民的不满。 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力挺博物馆的“教育性使用”。 现在你再看看日本那边的态度,确实也有点说不清。 一方面抗议旭日旗被踩,另一方面自卫队还用着这面旗。 教科书里把“侵略”改成“进出”,还参拜靖国神社。站不住脚的地方太多了。 韩国、中国这些受害国当然支持澳洲的做法。 尤其是韩国,早就把旭日旗比作“亚洲的纳粹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门垫每年能卖出4万张缩小版纪念品。 买的人不少是年轻人。 调查显示,七成澳洲青年支持保留踩旗仪式,78%的民众表示理解和支持。 甚至有家长会带孩子来参观,边踩边讲历史。 你以为这只是一个展馆的设计,其实它是一个国家对历史的态度。 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记得。为了告诉下一代: 有些事,不能忘;有些痛,不能熄;有些脚步,必须踏出去。 所以,那块门垫不是布,是灰烬里的火种。 你不能绕过去,只能踩着它,走进去——看见过去,明白现在。
搞定了俄罗斯的铁矿,应该就是中国敢叫板澳大利亚的原因。据俄罗斯官方公布数据,铁矿
【35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