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正好犯了“杀朱”的名讳,后来机灵的朱元璋改了一字,巧

世界今若在 2025-10-04 10:50:49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正好犯了“杀朱”的名讳,后来机灵的朱元璋改了一字,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   老百姓过日子,杀猪卖肉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尤其在明初,大家都不富裕,养头猪到年关杀了,既能置办年货,也能敬祖祭神,算是家里大事。   可问题来了,朱元璋姓朱,国姓“朱”字成了人人要避开的大忌。   杀猪这俩字,跟“杀朱”是一个读音,搁在讲究避讳的古代,听着就让人心里不舒服。   朝里就有人提意见,说这事儿要么改,要么禁,总不能让皇室脸上挂不住。   其实,避讳这东西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有。   早在先秦的时候,君主的名字、姓氏就得全国回避,谁要犯了,轻则责罚,重的还会牵连家族。   后来的汉唐宋明清,这一套规矩越玩越细,甚至到了写字、起名、说话都得绕着走。   到了明朝,朱元璋刚刚坐稳江山,自然不希望有人在他面前提“杀朱”二字。   可他也不是个死脑筋的人,毕竟自己小时候吃过太多苦,知道老百姓养猪是糊口的营生,真要一刀切禁了,百姓的生活立马就受影响,社会也不安稳。   于是,朱元璋没有盲目跟风搞禁令,而是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他让人查阅古书,结果发现“豕”这个字,在古代其实就是“猪”的意思。   这样一来,官方公文、正式场合就用“豕”字代替“猪”,不但避开了和国姓的谐音,还不影响大家该干啥干啥。   老百姓日子照过,杀猪卖肉也不耽误,皇室面子也保住了。   可以说,这一招既不僵硬又有温度,算得上是历史上为数不多把老百姓日子放在第一位的皇帝。   不过,朱元璋的做法在整个明朝也不算一直被后人学去。   到了正德年间,事情就变了味。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四年南巡的时候,突然下了一道“禁猪令”,直接要求全国不准养猪、杀猪。   他那年属猪,又赶上“朱”和“猪”谐音,想来是觉得犯了忌讳。   这个命令一下,地方上吓坏了,很多农户不得不把家里的猪扔到水里淹死,过年过节本来要用猪肉祭祖的,也只好换成羊肉。   猪肉价格飞快上涨,老百姓自然怨声载道。   其实,历史上这样不顾民生的禁令,往往都撑不了多久。   果然,没几个月,礼部尚书杨廷和就上书劝谏,说再这么搞下去,国祭、百姓生活都会乱套。   朱厚照这才撤销了禁令,大家才把养猪杀猪的日子过回来。   这一波操作,史书上都有记载,不少后人都把朱厚照的禁猪令当成脱离实际的反面教材。   明朝两百多年,姓朱的皇帝换了十几位。   避讳制度也随着时代不断调整,但始终没离开朱元璋定下的基调。   国家治理,归根到底还是要看能不能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   历史一次次证明,不管哪个朝代,只有把百姓的日子过好,国家才能稳得住。   那些只顾自己,不为百姓着想的政策,往往都撑不了多久。   回头看朱元璋这件小事,能发现他在处理权威、传统和民生的矛盾时,展现出的不是简单的刚愎自用,而是善于变通、懂得权衡。   说到底,权力不是用来摆谱的,而是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踏实些。   明朝这段“猪”与“朱”的故事,既有历史的温度,也有现实的启发。   今天的我们再回头看,依然能从中悟出不少道理。   参考: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怎么办?朱元璋只改了一字就解决了——搜狐历史

0 阅读:127

猜你喜欢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