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一个尼姑状告大臣徐铉与她不正当关系。大理寺认为徐铉已七十多岁,且为人正派不可能做这种事。可皇帝赵光义却拉偏架,不但不追究尼姑的诬告之罪,还借机把徐铉发配到邠州。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诬告,早在十四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当时,徐铉前去探望被软禁的旧主南唐后主李煜。昔日的君臣二人相见,忍不住相对落泪,李煜随口感叹 “当初真不该杀了潘佑、李平”。 见完李煜后,徐铉便如实将两人的对话禀报给了宋太宗赵光义。在徐铉看来,这算不了什么大事,可在赵光义眼中,“惦记旧主” 就是 “不忠于新君” 的铁证。 赵光义怒不可遏,不久后就赐下毒酒,结束了李煜的性命。 更让赵光义记恨的,是徐铉那股 “认死理” 的刚直。南唐灭亡时,赵匡胤欣赏他的骨气,将他留在朝中任职;可赵光义登基后,徐铉的直言敢谏却成了其眼中的 “钉子”。 有一次朝廷商议对辽作战事宜,徐铉极力劝说赵光义先休养生息,甚至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言 “陛下可不能学隋炀帝那般急功近利”,气得赵光义当场大发雷霆。 对徐铉这样一根 “硬骨头”,早就成了赵光义一心想拔掉的心头刺。然而,徐铉名声很好,赵光义又不能无端对付他。 而这次这个叫“道安”的尼姑控诉徐铉和他有“私情”,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 面对大理寺的询问,道安哭得泣不成声,将 “事发经过” 说得有模有样,还掏出一枚玉佩,声称这是徐铉送给她的 “信物”。 可熟悉徐铉的人都清楚,他一辈子痴迷读书写字,但向来不喜欢佩戴饰品,别说玉佩,就算是普通的银饰,也从没在他身上见过。 大理寺很快就查出了其中的破绽:道安原本是庐州一个僧人的徒弟,半年前才混入汴京的相国寺;她拿出来的 “信物” 玉佩,不过是街头小摊上随处可见的售卖之物。 大理寺上奏赵光义,请求严惩道安,如果按照诬告朝廷大臣的罪名,道安重则杀头,轻则流放。 满朝文武都以为这桩荒唐的案子会就此落幕,没想到赵光义盯着奏疏,却说徐铉身为朝廷命官,却让尼姑告到宫门前,可见平日里的德行就有问题。 没过多久,圣旨便传了下来,徐铉被贬为邠州行军司马,替徐铉抱不平的大理寺正卿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大理寺丞宋湜、张去华也一同遭殃,被降了官职;甚至连和案子毫无关联的向敏中,就因为他是张去华的女婿,也被发配到了广州。 这场 “连坐式贬官” 让满朝官员都吓得不敢出声。有人私下打听,才知道道安背后有太宗宠信的僧人撑腰 , 那些僧人早就和徐铉结下了怨仇,当年徐铉上奏弹劾 “僧尼数量过多,侵占百姓田宅”,断了不少僧人的财路。 可达成没即便知道了真相,也没人敢说出来,因为他们清楚,这是赵光义的手笔,道安不过是个棋子罢了。 深秋的汴河码头,徐铉独自登上了前往邠州的船只。来送他的只有家里的老仆,以前朝夕相处的同僚们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贴上 “南唐旧党” 的标签,惹祸上身。 船只行驶到黄河渡口时,徐铉望着滔滔江水,写下了 “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 的诗句,将满心的委屈与无奈,都藏进了这两句诗中。 邠州地处宋与西夏交界之地,冬天比徐铉想象中还要难熬。不久后,他就突感风寒,病重而死。 消息传回汴京,赵光义赐了十万钱给徐家办理丧事,但却没有给徐铉追赠任何谥号 。 这桩荒唐案子的真相,其实并不复杂,赵光义登基后,一直对南唐的旧臣心存忌惮。徐铉有才华,又性格刚直,赵光义既需要利用他的才华,又容不下他的 “不听话”。 道安的诬告只是一个借口,就像赵光义当年毒杀李煜一样,本质都是在清算那些 “不顺从” 的人。
北宋初年,一个尼姑状告大臣徐铉与她不正当关系。大理寺认为徐铉已七十多岁,且为人正
绝世剑王
2025-10-03 16:11:59
0
阅读:59